[实用新型]一种电梯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2033.7 | 申请日: | 200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47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冯展杭;王凤华;刘晓君;张宗帅;白方民;张亚男;杨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晓君 |
主分类号: | B66B3/00 | 分类号: | B66B3/00;B66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9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强制 检验 计时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属于电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要求作为载人运物的特种设备——电梯,必须进行每年一次的强制性检验,以确保其安全性能。国务院的《特种设备安全条例》规定:使用单位应在安全合格证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检验要求;不得使用未经检验的电梯。
但是目前许多电梯使用单位并不按时做好电梯检验的申报工作,电梯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检查、核查电梯是否超过检验周期,还因为“使用”、“检验”、“管理”等环节的脱节,而造成大量未检电梯仍在继续使用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电梯强制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在机电一体化电梯的控制电路中增设一个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当电梯到达报检期时,可向用户及时发出报检的语言提示;当电梯超过检验周期时,可使电梯自动进入停止使用的锁止状态,并向使用人发出语音提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梯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主要由数字计时控制电路、音频电路、IC卡电路、电梯控制柜中的开梯、锁梯电路组成,数字计时控制电路的一个信号输入端与电梯开梯、锁梯信号连接,数字计时控制电路的另一个信号输入端与IC卡电路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数字计时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电梯控制柜中开梯、锁梯电路的输入端以及两个音频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电梯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具备计时、启动;控制电梯运行、禁止;多次语音提示;计时周期大于一年等功能。在系统允许、计时后,方允许电梯正常使用,当系统计时累积到《条例》规定的335天,系统用语音提示使用人申报电梯检验;当系统计时累积到规定的375天时,系统将自动锁止电梯,并在每一次开启电梯时,向使用人发出“电梯未检不得使用”的语音提示。只有在检验人员到达现场刷卡、检验之后,电梯方可重新进入正常的计时使用状态。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电梯加装了该装置,管理机构不必再检查、核查每一台电梯是否已进行了检验,并且彻底杜绝了未验电梯继续使用的情况。且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安装方便,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数字计时控制电路、音频电路、IC卡电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中:1为电梯控制柜的开梯、锁梯电路,2为IC卡电路,3为数字计时控制电路、4为电梯开梯、锁梯信号,5为音频电路,6为音频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电梯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主要由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音频电路5、音频电路6、IC卡电路2、电梯控制柜的开梯、锁梯电路1组成,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的一个信号输入端与电梯开梯、锁梯信号4连接,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的另一个信号输入端与IC卡电路2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电梯控制柜的开梯、锁梯电路1的输入端、音频电路5的信号输入端、音频电路6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如图2: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与IC卡电路2,以及音频电路5、音频电路6安装于电梯控制柜处,一般位于电梯控制间内,扬声器安装于大楼一层电梯呼梯面板的内部。
电梯强制检验计时控制器使用时,先在IC卡电路2上刷卡,使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允许并开始计时后,电梯方可正常使用。当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计时累积到国家《法规》规定的335天时,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输出信号控制音频电路5,用语音提示电梯使用人申报检验;当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计时累积到规定的375天时,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向电梯控制柜的开梯、锁梯电路1输出信号,使电梯进入锁止状态。此后,如果用户再进行开梯,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则一直通过控制音频电路6,向使用人发出“电梯未检不得使用”的语音提示。
当检验人员抵达现场,在IC电路2上刷卡后,使数字计时控制电路3回零并重新开始计时,电梯即可进入正常的使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晓君,未经刘晓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20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