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二维浮动式滑车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4954.7 | 申请日: | 200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29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张福;高明;杨建辉;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02 | 分类号: | E21B3/02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苟红东;席树文 |
地址: | 721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部 驱动 钻井 装置 二维 浮动 滑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钻采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上的浮动式滑车。
背景技术
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滑车中均设有两组滚轮,一组为承载滚轮,另一组为导向滚轮。承载滚轮的作用是:将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在钻井作业时的反扭矩载荷传递到导轨上;导向滚轮的作用是: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在井架内上下移动时扶正其,使其始终对正井口。为保证各滚轮不致卡在导轨中,滚轮与导轨面之间均设计有很小的间隙。目前大多数滑车中的滚轮为固定式(即:或相对于滑车固定,或相对于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固定)。由于导轨的长度很长(通常在41m~45m左右),限于重量要求,导轨的刚性均较差。因此,导轨的制造直线度均不理想。这样滚轮在与导轨接触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每一组滚轮中的部分滚轮无法与导轨面接触,使得与导轨面接触的滚轮承载状况变得恶劣(承载载荷会成倍增加),大大降低了滚轮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实际与导轨接触的滚轮数量成倍减少,因此滚轮对导轨面的压力成倍增加,使得导轨的使用寿命也大大降低。目前,虽有些滑车的导向滚轮设计成浮动式的,但受力最大的承载滚轮仍为固定式的。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滚轮和导轨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设计一种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二维浮动式滑车,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滚轮和导轨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具体地说,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二维浮动式滑车,其包括左车体(1)、右车体(2)、承载滚轮(3)、导向滚轮组(4),左车体(1)和右车体(2)分别通过转轴(9)连接在顶驱主体上,在左车体(1)、右车体(2)的两端分别固定有在导轨承载面上滚动的承载滚轮(3),在左车体(1)、右车体(2)上位于承载滚轮(3)之间分别固定有两组在导轨导向面内滚动的导向滚轮组(4)。
左车体(1)和右车体(2)分别通过转轴(9)连接在顶驱主体上,并通过压盖(10)和连接螺栓(11)将左车体(1)和右车体(2)固定,锁片(12)锁紧连接螺栓(11)防其松动。
用压板(13)和限位螺栓(14)限制左车体(1)和右车体(2)的最大转角,用锁片(15)锁紧限位螺栓(14)防其松动。
4个承载滚轮(3)分别固定在左车体(1)和右车体(2)的两端,并可随左车体(1)和右车体(2)一起绕转轴(9)转动一定的角度。
位于左右车体上的4组导向滚轮组(4)分别通过转轴(5)压盖(6)和连接螺栓(7)连接固定在左车体(1)和右车体(2)上并可绕转轴(5)旋转,锁片(8)锁紧连接螺栓(7)防其松动,每组导向滚轮组中,围绕转轴(5)在导向滚轮支架上对称布置有四个导向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进主要体现在:
(1)承载滚轮与车体一同围绕的转轴与导向滚轮组围绕的转轴互为90°,使得承载滚轮和导向滚轮可在互为90°的前、后和左、右两个方向上实现相互独立的浮动,自适应导轨承载面和导向面的制造误差,形成二维浮动。
(2)承载滚轮与车体一同在工作载荷的作用下自动绕转轴旋转一定角度,使各承载滚轮始终自动与导轨承载面紧密贴合,受力均匀,形成一维浮动。
(3)导向滚轮组在工作载荷的作用下自动绕转轴旋转一定角度,使各导向滚轮始终自动与导轨导向面紧密贴合,受力均匀,形成另一维浮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二维浮动式滑车,可使滑车承载滚轮和导向滚轮在工作中自动与导轨的承载面和导向面完全接触,自适应导轨面的制造误差,改善滚轮和导轨较为恶劣的受力状况,有效地延长承载滚轮、导向滚轮和导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二维浮动式滑车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号说明:1-左车体,2-右车体,3-承载滚轮,4-导向滚轮组,5-转轴,6-压盖,7-连接螺栓,8-锁片,9-转轴,10-压盖,11-连接螺栓,12-锁片,13-压板,14-限位螺栓,15-锁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4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喷后拉式液化气倒焰窑
- 下一篇:防砂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