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器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5608.0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2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2 | 分类号: | H05K7/12;H05K7/20;H01L23/40;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固定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弹性固定件本身弹力以固定散热器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运算功能的提升,内部的电子组件,如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硬盘机(Hard Disk Drive,HDD)等处理数据速度越来越高,且内部的电子组件尺寸趋于微型化,致使单位面积上的密集度也越来越高,相关电子组件的发热密度也随之增加,如果热量不及时排出的话,过高的温度将严重影响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及效率,还会造成电子组件的寿命缩短。
为了能够快速逸散电子零组件所散发的高热能,在电子零组件上加设有如散热鳍片、散热风扇等的散热器,以确保计算机装置的系统能够稳定的运行。为使散热器与电子零组件稳固且紧密的接触,公知的固定散热器方式采用螺丝穿设于散热器及电路板上相对应的螺孔中,以使散热器与电子零组件紧密接触,但由于固定一个散热器必须配置多个螺丝,对使用者而言,在装卸散热器过程中,锁固拆卸螺丝的步骤过于繁复而耗费过多的时间,相当不便,且容易因锁合力过大而导致电路板或散热器的变形,致使零件的使用寿命缩短。
公知的另一种固定散热器方式,是借助一扣具才可将散热器稳固地结合于电子零组件上,然而借助散热器扣具将散热器与电子零组件进行结合,使用者也需施加一定的力才可将扣件扳开而使散热器安装于散热器扣具中,若施力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散热器扣具或是散热器及电子零组件的损坏。此外,由于公知的散热器扣具利用两相对的扣件固定散热器,极易造成散热器两侧受力不均,而无法确实与电子零组件紧密接触,进而影响散热效果。且公知的扣件所需的工作空间过大,致使电子装置的体积也相对增加,不符合当今对电子装置轻薄短小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固定装置,借以改进公知技术的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装卸过程繁复及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扣具所需的工作空间过大的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固定装置,用以将一散热器固定于一电路板上,使散热器接触该电路板上的一发热组件,散热器固定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弹性固定件以及一第二弹性固定件。第一弹性固定件,设置于电路板,其中第一弹性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凹口,且散热器的一侧边缘嵌入第一凹口。第二弹性固定件,设置于电路板,相对于第一弹性固定件,使发热组件位于第一弹性固定件及第二弹性固定件之间,其中第二弹性固定件还具有一固定部及一滑动部。固定部连接于电路板的一侧,且固定部具有一第二凹口,相对于第一凹口。滑动部,连接于固定部远离电路板的一侧,其中散热器的另一侧边缘滑动于滑动部而嵌入第二凹口,借以使散热器接触发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所提供的散热器固定结构至少由第一及第二弹性固定件所组成,可利用其本身弹力达到一固定位置将散热器固定贴附于框架上,达到快速组装及拆解的目的,以解决利用螺丝锁固所产生的装卸过程繁复、费时费力及容易使零组件产生变形的问题,进而达到最佳散热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不需过大的工作空间并可省力的将散热器在框架中装卸。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固定装置的散热器分解示意图;
图2A至图2D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固定装置的系统分解步骤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弹性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组合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 散热装置
110 框架
111 中空区域
120、220、320 第二弹性固定件
122、222 施力部
124、224、334 滑动部
125、335 凸块
1251、3351 斜边
126、226、336 固定部
1261、2261、321 第二凹口
130、330 第一弹性固定件
131、331 第一凹口
200 散热器
210 底座
211 第一凹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56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