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瓶颈防伪扣圈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5744.X | 申请日: | 200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7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吴绍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绍敏 |
主分类号: | B65D55/02 | 分类号: | B65D5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瓶颈 防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酒瓶的防伪部件,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安装在酒瓶瓶颈上只能一次性破坏开启的防伪扣圈。
背景技术
目前酒类包装防伪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即信息防伪和破坏防伪,前者如:利用电子元件使包装物发出声音、在产品上粘贴激光标签或在产品上给一个代码,由消费者通过电话查询辨别真伪,这一类防伪包装的生产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不是谁都能做,但它们存在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其瓶其盖可以被回收再次使用,造假酒者所做的二次包装的酒产品在消费者实施辩别真伪之前,其外观所有特征与原包装几乎无差异,使得造假者很容易实现经济利益;其二,要对产品辩真伪,必须要求消费者去做与消费过程无关的事情,如:学习防伪的方法和特征、加护套或拨打查询电话等。而破坏性防伪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包装物不可重复使用,如:开瓶毁盖,瓶盖破坏后不再具备密封包装功能,不能再用,由于瓶盖多采用塑料,铝合金等易破坏材料制造,所以毁盖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破坏性防伪技术的关键和难点在毁瓶,酒瓶多采用硬度很高的玻璃或陶瓷材料,要破坏它,同时又不给消费者造成麻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目前,一些酒厂在酒包装之外另向消费者提供一把“钥匙”用于撬断瓶口的方案,就存在上述缺陷,这一问题令酒厂和消费者都头痛不已。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防伪效果显著的新型瓶颈防伪扣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瓶颈防伪扣圈,该扣圈包括圈体、扣板和插销,其中圈体由两个铰接连接的半圈对合而成,两半圈在另一侧的接缝处设有舌片,舌片两侧开设有缺口,扣板在其端部一侧的凸块上开设有供舌片伸入的缝槽,凸块上还开设有两个与该缝槽垂直连通的销孔,扣板一侧设有用于支撑插销的挡块或挡板,插销与舌片的前端呈相互配合的斜面状。
所述插销呈U形,由钢丝折弯而成。
所述凸块与圈体贴合的一侧呈弧面状。
所述扣板的顶部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零部件较少,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插销从销孔进入缝槽并将舌片锁紧后,整个扣圈便封装在瓶颈上,插销无法再退回,只能一次性地破坏开启,符合材料的破坏机理,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只需轻轻掰动扣板即可使舌片折断,将扣圈打开,而且酒包装的外观完好如初,在整个开瓶过程中,不需任何附加工具,不用任何多余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切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扣板及插销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扣板及插销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插销与扣板的配合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圈体 2——扣板
3——插销 4——舌片
5——缺口 6——凸块
7——缝槽 8——销孔
9——挡板
如图1至图6所示,该扣圈主要由圈体1、扣板2和插销3,其中圈体由两个铰接连接的半圈对合而成,两半圈在另一侧的接缝处设有舌片4,舌片4的两侧开设有缺口5,扣板2在其端部一侧的凸块6上开设有供舌片伸入的缝槽7,凸块6上还开设有两个与该缝槽垂直连通的销孔8,扣板2的一侧设有用于支撑插销的横向挡板9,插销3由钢丝折弯成U形,其前端与舌片4的前端呈相互配合的斜面状。
使用时,首先用两个半圈在瓶颈处扣合抱紧,其上下边沿分别与瓶盖上缘和瓶颈凸缘相卡紧,然后将插销沿销孔插入,其底端由挡板卡住无法退回,再将扣板的缝槽对准舌片用力地卡入,在斜面的配合作用下,插销便会进入舌片两侧的缺口中,此时扣板即被锁紧而无法打开,除非用力将掰动扣板将舌片折断。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绍敏,未经吴绍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57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