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不对称双通带腔体滤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2678.9 | 申请日: | 200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3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南;杨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7 | 分类号: | H01P1/207;H01P1/208;H01P1/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和平 |
地址: | 430074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对称 双通带腔体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微波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与腔体滤波器有关。
背景技术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十分清楚,在一些微波系统中,往往需要在宽频段范围内滤出一个两个有用信号,并且将其在一个端口中合成一个信号,最后输入放大器或者天线中。双通带滤波器正好是能满足这样要求的一种滤波器结构。为了能滤出两个有用信号,双通带滤波器必须具有能同时实现两个通带并且通带间有较好的相互以致的特点。
双通带滤波器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我们就分别阐述以下比较常见的结构以及其特点。
1)两个滤波器并联实现的双通带滤波器结构,
由L1、L2两个滤波器模块并联成一个双通带滤波器结构。这种结构实现的双通带滤波器电气优点:
可以实现两个不对称形式的通带。b:通带之间的抑制以及阻带的抑制可以通过飞杆(交叉耦合)强弱进行调节。缺点:
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一定要两个滤波器并联起来,这样对于有空间尺寸要求的滤波器设计带来极大的不便。b:在安装过程中如果飞杆尺寸有所偏差往往会造成抑制点变坏,因此对工艺要求比较高。c:由于两个滤波器必须并联在一起,这就使得抽头在设计者在设计、调试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另外一个滤波器的影响,无疑增加了设计和调试难度。
2)利用综合法直接综合得出的滤波器形式,这种形式是现在在公开文献上讨论较多的一种双通带滤波器的实现方式,
其排腔方式必须为方型结构,这样方便假如交叉耦合装置。这种结构的电气上的优点:
由于综合法现在还没有能综合出来不对称形式的双通带滤波器,所以这种结构一般只用于实现对称形式的双通带滤波器,当然这种结构也能用与实现不对称的双通带滤波器形式,只是要另外进行优化;另外,这种滤波器结构与之前的并联结构一样,其通带间的相互抑制以及带外一直均可以通过飞杆(交叉耦合)强弱进行调节。缺点:这种滤波器形式最大的缺点是难于综合出不对称通带的双通带滤波器结构,如果一定要做出不对称形式,还必须另外优化传输函数的零极点,这对设计者来说要求比较高。此外就是飞杆由于是不可调的形式,因此一旦安装出现偏差,抑制点往往会变坏,尤其是对于频率比较高的产品影响非常大,所以这种结构往往要求有比较好的安装工艺。
实用新型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对称双通带滤波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这种不对称双通带腔体滤波器,它由滤波器腔体、盖板副通道、主通道、谐振杆、接件组成,本实用新型在滤波器腔体内除布置有一条从输入直接到输出的主通道外还并联有一排可调零腔的副通道,主通道上的每个谐振腔之间通过窗口耦合,而且每个腔跟副通道上的零腔腔位相对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在副通道的一排零腔,每个腔位之间通过腔体上的壁隔离开来。
本实用新型所述在主通道上每个谐振腔中的谐振杆是圆盘式谐振杆。
这种结构的双通带滤波器是利用切比雪夫综合出一个带通滤波器,然后在进行频率变换得到的。所以相对传统技术而言,这种结构对设计者的要求比较低。而且这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非常明显的电气优点,那就是:
利用这种结构可以实现不对称通带形式的双通带滤波器;这种结构形成的零点不是靠飞杆来实现的,而是靠主耦合上面并联的一排零腔来实现的,由于零腔是一种可调的形式,因此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大批量生产;由于这种滤波器的传输零点的实现方式是在主通道1至6上的谐振腔上并联一个谐振腔,这样就可以解决了排腔时直排腔难一加入飞杆的问题,为我们实现高抑制带通滤波器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不对称双通带腔体滤波器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不对称双通带腔体滤波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带圆盘形式谐振杆示意图。
在图1、图2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十分清楚:
上面一路1’至6’为副耦合通道,下面一路1至6为主耦合通道,主耦合通道上的每个谐振腔之间通过耦合装置连接,每个腔位上还连接副耦合通道上的一个谐振腔。副耦合通道上的谐振腔之间没有耦合装置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26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