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冬季车用柴油发动机供油加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2923.6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30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永丰 |
主分类号: | F02M31/16 | 分类号: | F02M31/16 |
代理公司: | 石河子恒智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伯勤 |
地址: | 832000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冬季 柴油发动机 供油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冬季车用柴油发动机供油加热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柴油车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随着冬季气温降低,“0”号柴油开始析出蜡状物,变稠无法使用,当气温降到零下10度左右时要换成“-10”号柴油、当气温降到零下20度左右时要换成“-20”号柴油,当气温降到零下35度左右时要换成“-35”号柴油,给使用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运输成本,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0208962.5公开了一种“柴油机动车燃油加温器”,利用发动机冷却热水来加热油箱的柴油,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使用“0”号低标号柴油,降低了成本,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需对输油管进行改造,其主要是在油箱中和输油管外设加热水管,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在输油管外设加热水管的故障率很高,而且在长时间停车后重新启动情况下会出现启动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适合寒冷地区冬季发动机使用防动液的要求、结构更为简单、方便实用的冬季车用柴油发动机供油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包括能够与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连接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点是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有能够安装于发动机油箱中的螺旋状油箱加热器,为使发动机在长时间停车后能顺利启动,设有能够与发动机供油系统连接并与发动机油箱输油管并联的备用油箱,备用油箱与发动机油箱的供油管路中均设有转换油路的阀门。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发动机油箱顶部设有顶部弯曲的倒“U”形通气管,以调整发动机油箱内外的气压。
上述的备用油箱和发动机油箱的供油管路中转换油路的阀门最好为联动,即任何时间只能使其中的一个油箱的供油管路与发动机供油系统相连通。
上述的螺旋状油箱加热器最好为铜管盘绕而成,铜管直径为12-16mm,盘绕圈数为5-20圈,螺旋状油箱加热器还可为双螺旋盘绕结构。
使用时,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在备用油箱内装入耐低温的负号柴油,通过备用油箱与发动机油箱的供油管路中的阀门切换来选择所使用的油箱。在低温启动时转换到备用油箱供油,可以很方便的启动发动机,当机车运行一段时间后,发动机冷却液已经被加热并且发动机油箱内的柴油也温度升高而溶化,即可关闭备用油箱管路中的阀门,开启发动机油箱阀门,使使发动机使用普通柴油供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使柴油发动机在寒冷地区的冬季使用较便宜的普通柴油,且结构更为简单、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是柴油发动机,2是阀,3是油箱回油管,4是油箱进油管,5是进水管,6是法兰,7是油箱加热器,8是油箱,9是倒“U”形通气管,10是回水管,11是备用油箱,12是备用油箱回油管,13是备用油箱进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能够与柴油发动机1冷却系统连接的进水管5和出水管10,在进水管5和出水管10之间设有能够安装于发动机油箱8中的螺旋状油箱加热器7,所述螺旋状油箱加热器7由直径16mm铜管弯制而成,安装时在发动机油箱8中档的上部开一个口,将螺旋状油箱加热器7放入发动机油箱8中后,用法兰7将发动机油箱8上部所开的口封住,同时将进水管5和出水管10与发动机1冷却系统连接,并在管路中设置阀门2,为使发动机1在长时间停车后能顺利启动,还设有一个能够与发动机供油系统连接、同时与发动机油箱8的输油管并联的备用油箱11,备用油箱11与发动机油箱8的供油管路中均设有转换油路的阀门2,在发动机油箱8顶部安装有顶部弯曲的倒“U”形通气管9,以调整发动机油箱8内外的气压。
实施例2:参照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备用油箱11和发动机油箱1的供油管路中转换油路的阀门2为联动,任何时间只能使其中一个油箱的供油管路与发动机供油系统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永丰,未经赵永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29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