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5407.9 | 申请日: | 200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81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魏恺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为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使用在智能终端机IT(INTELLIGENTTERMINAL)设备,例如膝上计算机(LAPTOP COMPUTERS)和家用电器的小型电子装置(COMPACT ELECTRONIC DEVICES),尤指连接同轴电缆用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许多同轴电缆是用于IT设备的内部接线,例如膝上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的小型电子装置,而这样的同轴电缆通常是使用其它电缆的各自导体成为电气连接。
为了使同轴电缆成为电气连接,例如另一电缆的导体在传统上,各自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被其它相应电缆的导体一个接一个焊接。因此,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与其它电缆的导体作电气连接。
然而,此种电气连接的方法,在焊接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连接失误,以及有一问题即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和其它电缆的内部导体之间的电气连接无法被精密处理。
再者,因为焊接过程是繁复的,有一问题即连接过程需要很多时间,因此,连接过程的失败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免焊接的连接器装置,使微型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与标准同轴连接器能稳固接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简易且不需焊接的结构,使同轴电缆与同轴连接器能稳固接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与一同轴电缆作机械与电气上连接,该同轴电缆包含一内部导体、一绝缘体包覆于该内部导体上、至少一编织导体包覆于该绝缘体上、及一外皮包覆于该编织导体上,其特点是:
所述连接器包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弧形连接片,该壳体的内部设有一轴向导槽;一绝缘组件,安装在该壳体的导槽内,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设有一沟槽,且在该沟槽的区隔下而形成有一开口端部;一连接端子,其可插入于该绝缘组件的开口端部而相互结合,该连接端子具有一末端部,该末端部设有一沟槽,且在该沟槽的区隔下而在径向形成有一开口端部,以供该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插入而作电气连接;及一固定组件,设置在该壳体外部并相互连结,具有一本体其上形成至少一对弯曲部分,该至少一对弯曲部分包含第一对弯曲部分配置在该弧形连接片外部,此时,该对第一弯曲部分向内弯曲变形,使该绝缘组件的外部表面受到挤压而施力于该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
如此,该连接器藉由一对第一弯曲部分在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与连接端子间提供足够的夹持力量,使第一弯曲部分在变形时,可使绝缘组件的外部表面受到径向挤压而施力于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因此,连接端子受到挤压而产生确实的夹持力量以防止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松脱,让连接器与同轴电缆间形成稳固的电气连接,从而也可克服现有技术中使用焊接或一对金属弹簧片来固定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的缺点。
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操作方式以及目的与优点,藉由参考下列的叙述及附图,当可更加容易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图,其显示同轴电缆连接器在连接同轴电缆前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结合有同轴电缆的操作步骤示意图一。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结合有同轴电缆的操作步骤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结合有同轴电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一同轴电缆50具有一内部导体51、一绝缘体52包覆于内部导体51上、至少一层编织导体53包覆于绝缘体52上、及一外皮54包覆于编织导体53上。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10包括一连接端子11可与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作电气连接,一金属壳体20藉由一绝缘组件30以支持该连接端子11,及一固定组件40可迫使连接端子11与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51形成紧密的结合,以长期保证连接器10与同轴电缆50间形成稳固的电气连接。
金属壳体20具有一轴向导槽21可用以安装绝缘组件30。壳体20更包含有一前面板22及一后面板23,前面板22与后面板23之间设有一弧形连接片24。前面板22设有一凸缘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54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