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电解用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5509.0 | 申请日: | 200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0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健;白文博;康全林;郭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00 | 分类号: | G01N31/00;G01N27/30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100814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阳极 co sub 反应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铝电解用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涉及一种用于铝用炭素行业,特别涉及铝电解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铝用炭素行业中炭阳极的质量,通常用阳极的净消耗量来表征,具体地是用铝电解炭阳极二氧化碳反应性的测定表征。铝电解炭阳极二氧化碳反应性关系到铝用炭阳极的质量,阳极的净消耗量表征了铝用炭阳极的质量。而引起炭阳极消耗的原因之一就是炭阳极与CO2的羟基化反应和由于沥青结焦的选择性氧化引起的脱落。上述过程的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按下式进行:CO2g+C(s)=2CO(g);即Boudouard或羟基反应。
在铝生产中,电解槽在950~960℃下运行,阳极界面上由于电化学氧化反应产生CO2CO2与碳反应生成CO,使阳极产生过量的消耗造成破坏。这一反应过程有可能发生与界面表面,也有可能发生于结壳的下面,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聚集在阳极周围从电解槽中逸出,消耗阳极碳块但没有任何金属的产生。上述反应还造成电解槽底部液体的流动,由于压力的关系还将使产生的气体进入阳极块内部,使得阳极块消耗更大。由于粘合剂碳的选择性氧化,还会导致内部气孔中的微粉脱落及较大炭颗粒的脱落。
因此羟基活性取决于阳极的两个性质:阳极内在的CO2活性和阳极的透气性,因此测定阳极的CO2反应性,是衡量阳极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用于阳极的CO2反应性测量,还没有十分有效和操作方便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测量阳极的CO2反应性操作方便的铝电解用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铝电解用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组成包括:
加热炉体-该炉体为一钢制炉壳、位于炉壳内侧壁和底部的耐火材料层和嵌置于耐火层内壁上的电加热丝组成的筒形加热炉;
加热炉盖-该炉盖为上端为柱形帽状钢壳,下端为上端嵌入柱形帽状钢壳、下端接触嵌入加热炉炉腔内壁阶状保温材料塞状体;
气体通入管-该通入管居中穿过加热炉体底部;顶端位于加热炉体下部;
气体分散预热器-该预热器为罩扣在气体通入管上的杯状体,在其侧壁上开有条状气体通道;
试样托盘吊钩-该吊钩的吊杆上端垂直居中穿过加热炉盖,其端头卡装在炉盖上;
试样托盘-该托盘为一上面居中带有垂直吊杆的盘状体,其吊杆顶端与试样托盘吊钩钩接;
测温热电偶-该热电偶加热炉盖,测温端位于试样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铝电解用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装置支架-该支架由一平台底座和一框式立架组成;其加热炉体由架装于平台底座上;
炉盖升降装置-该装置由位于框式立架横梁上的升降电机和上端与电机相联、下端通过爪接在炉盖帽状钢壳上的升降杆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铝电解用炭阳极CO2反应性测定装置,其加热保温炉采用耐火陶瓷纤维做材料。加热保温炉有一个由直线升降电机带动、可升降的炉盖,在炉盖上安装测温热电偶和可以装两块试样的吊挂盘,吊挂位置可以靠升降挂钩螺栓来实现;炉盖与炉体间用石棉绳密封,并依靠升降电机的驱动力使密封牢固;炉体用耐热钢制作,底部装有加热CO2气体的预热器。能对阳极的CO2反应性进行有效的测量,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55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