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揭起警示型防揭标签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5610.6 | 申请日: | 200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19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徐胜林;田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安信防伪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7/12;B32B29/06;G09F3/02;B44F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2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警示 型防揭 标签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显示警示文字的防揭标签,特别应用于防伪领域。适用于适用于医药,烟酒,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文件、贵重物品等的包装封口。
背景技术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商家的信誉越来越重视。所以厂家多会在包装上贴上标签,以防产品被替换或丢失。但是使用传统标签封口后,如果被揭起,可以还原,不会留下痕迹,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发生丢货、重要文件泄密、贵重物品或关键零部件丢失被替换等情况,而且发生后通常遭遇无法认定责任等状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任务是解决标签揭起后容易被还原的问题。使产品具有防伪防替换的特点,而且容易被识别。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贵重物品的流通过程加以监视可控制,为收货人和权益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提供看得见的依据。主要优点:不能重复使用,识别简单方便,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防揭效果明显,成本合理等。
一种揭起警示型防揭标签,其特征是:该标签是一种由七层组成的复合层结构,由塑料薄膜层(1)采用聚脂,聚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信息层(5)是用一种塑料印刷用油墨将所需信息印刷到塑料薄膜层(1)上。警示信息隐含层(2),用无色透明的成膜性树脂油墨将其印刷到塑料层(1)上,背景层(3)是用一种塑料印刷用油墨印刷到警示信息隐含层(2)及塑料层(1)上。剥离层(4)是用无色透明的成膜性树脂胶涂布于背景层上,不干胶层(6),用丙烯酸脂型或橡胶型压敏胶涂布于剥离层(4)及背景层(3)上,及硅油纸层(7)贴到不干胶层(6)上构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防伪防揭标签是由可见信息层,塑料薄膜层,警示文字层,背景层,隔离层,不干胶层,硅油纸等七层组成,其中警示文字层,背景层,隔离层及信息层经凹版印刷,烘干形成。不干胶层经涂布,烘干形成。警示文字层,可见信息层的内容及背景层的颜色可根据客户的要求确定。可见信息层可以是用户的商标、名称、连续序列号、不连续唯一性编码等个性化信息。警示文字可以是警告语、用户商标或名称、提醒收货人注意的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可以是定位的,也可以是非定位的或单向定位的。
要使隔离层与不干胶层及信息层的结合力大于它与背景层的结合力;警示文字层与塑料层的结合力小于隔离层与不干胶的结合力,而信息层与隔离层,不干胶层有很好的结合力。
当封签贴在包装物上后,如果揭开封签,则警示文字层和隔离层随不干胶仍粘在商品上,塑料层和警示文字层之外的背景层被揭下来,其中的信息层也可设置在警示文字层和背景层之间,这时信息层也随塑料层和背景层被揭下。未被从包装封口揭下来之前,只能看到封签上信息层的内容和背景层的颜色,而警示文字层的内容则难以觉察。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断面放大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图2A是封签未被揭下前所能看到的信息,图2B是封签被揭下后落在商品上的信息,图2C是封签被揭下后落在揭下部分上的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由七层组成的复合层结构,由可见信息层(5)用一种塑料凹版印刷用里印油墨将所需的信息印刷到塑料层(1)上,烘干成形,其厚度为10微米左右;塑料薄膜层(1)可采用聚脂,聚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先进行电晕处理,其厚度20~40微米;警示文字层(2)含有图文信息,用无色透明的成膜性树脂胶将其印刷到塑料层(1)上,烘干成形,其厚度10微米左右;背景层(3)是网状结构,用一种塑料印刷用油墨印刷到警示文字层(2)及塑料层(1)上,烘干成形,其厚度小于10微米;隔离层(4)是用无色透明的成膜性树脂胶涂布于背景层上,烘干成形,其厚度小于30微米,不干胶层(6),用丙烯酸树脂型或橡胶型压敏胶涂布于隔离层(4)上,烘干成形,其厚度小于30微米;硅油纸层(7),贴到不干胶层(6)上,以保护不干胶,模切构成各种封签或标签,其规格为70~130克,塑料和硅油纸可在市场上买到,以上印刷速度为20~40米/秒,烘干温度为100℃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安信防伪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安信防伪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56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造大理石、花岗岩侧石
- 下一篇:带支架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