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解器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01525.0 | 申请日: | 200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1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塚岛浩幸;牧内浩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多摩川精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24/00 | 分类号: | H02K24/00;H02K5/04;H02K11/00;G01D5/2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柳春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解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解器固定结构,更具体而言,涉及对旋转电机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分解器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9-065617(文献1)和日本实用新型早期公开No.1-171563(文献2)中公开了常规分解器。
文献1公开了设置有屏蔽构件以覆盖分解器线圈的、装备有分解器的电机。
文献2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布置在线圈端部之间的分解器的外周覆盖有磁屏蔽板。
在分解器通过压配合固定的情况下,在将分解器自身直接压配合时,在分解器的定子芯处发生扭曲,以从而引起分解器的检测精度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了能够防止扭曲的分解器固定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分解器固定结构布置在构成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线圈端部之间,并包括具有孔的基体和压配合到孔中的分解器。与孔进行接触的屏蔽构件设置在分解器的外周部分处。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分解器固定结构中,因为分解器被压配合到孔中,屏蔽构件插入其间,所以可以减少由于压配合引起的分解器定子芯的扭曲。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检测精度的分解器。
优选地,分解器包括分解器定子,还包括设置在分解器定子中的至少三个线圈。
优选地,分解器定子包括定子芯齿部分和用于固定定子芯齿部分的定子芯背轭部分。
优选地,屏蔽构件通过粘接剂或通过焊接附装到定子芯背轭部分。
优选地,分解器定子用螺栓附装到电机封盖。
优选地,屏蔽构件由磁性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高检测精度的分解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机驱动设备的框图,该设备中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分解器。
图2是分解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器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结合在旋转电机中的分解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器定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以下实施例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由相同标号表示,并将不再重复其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一种电机驱动设备的框图,该设备中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分解器。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驱动设备100包括直流(DC)电源B、逆变器10和20、电容器30、分解器40和50、电流传感器60和70、以及控制设备80。
逆变器10包括U相臂11、V相臂12和W相臂13。U相臂11、V相臂12和W相臂13并联连接在节点N1和节点N2之间。
U相臂11包括串联连接的NPN晶体管Q3和Q4,V相臂12包括串联连接的NPN晶体管Q5和Q6,而W相臂13包括串联连接的NPN晶体管Q7和Q8。此外,二极管D3-D8分别连接在各个NPN晶体管Q3-Q8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以将来自发射极侧的电流供应到集电极侧。
逆变器20包括U相臂21、V相臂22和W相臂23。U相臂21、V相臂22和W相臂23并联连接在节点N1和节点N2之间。U相臂21包括串联连接的NPN晶体管Q9和Q10,V相臂22包括串联连接的NPN晶体管Q11和Q12,而W相臂23包括串联连接的NPN晶体管Q13和Q14。此外,二极管D9-D11分别连接在各个NPN晶体管Q9-Q1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以将来自发射极侧的电流供应到集电极侧。
逆变器10的各相臂的中间点连接到交流(AC)电机M1各相线圈的各相端部。逆变器20各相臂的中间点连接到AC电机M2各相线圈的各相端部。就是说,AC电机M1和M2是三相永磁体电机,其中U、V和W相的三个线圈各自具有共同连接到中性点的一个端部。AC电机M1的U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NPN晶体管Q3和Q4之间的中间点,V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NPN晶体管Q5和Q6之间的中间点,而W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NPN晶体管Q7和Q8之间的中间点。此外,AC电机M2的U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NPN晶体管Q9和Q10之间的中间点,V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NPN晶体管Q11和Q12之间的中间点,而W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NPN晶体管Q13和Q14之间的中间点。
电容器30与逆变器10和20并联连接在节点N1和节点N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多摩川精机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多摩川精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15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