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及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1649.9 | 申请日: | 2006-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1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田洋;白田伸弥;中村真理;入江亮太;小林胜之;河野仁志;伊藤良和;志田康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F21V29/00;H05B41/00;F21Y103/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荧光灯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发光管和使该发光管点灯的点灯装置的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及使用该小型自镇流荧光灯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具备:具有弯曲形真空管(bulb)的发光管;一端侧安装有灯头,且另一端侧支承发光管的罩体;收纳在该罩体中的点灯装置;安装在罩体的另一端侧并覆盖发光管的玻壳(globe)等。
另外公知以下的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在灯头的内侧延伸设置从发光管的真空管的端部突出的细管的前端部,在该细管的前端部中封入汞蒸气压力控制用的汞合金(amalgam),由此细管的前端部的温度即使在点灯时也比较低,可以提高灭灯时的温度状态下的汞蒸气压力,提高刚点灯后的光束形成特性。在该小型自镇流荧光灯中,配置有相对高度方向交叉的基板,将安装在该基板上的电子部件中突出高度较大的大型电子部件的前端部,与细管一起配置在灯头的内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这种小型自镇流荧光灯正在被小型化至JIS(Japanese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业标准)中定义的普通照明用电灯泡的灯管长度尺寸和最大外径尺寸,但收纳点灯装置的罩体在灯长度中所占的比例和罩体的最大外径较大。因此,未能充分接近普通照明用电灯泡的外观,并且朝向灯头侧的光被罩体遮挡的比例较大,点灯时的配光特性也未能充分接近普通照明用电灯泡。
另外,还存在以下结构的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其将收纳于罩体内的点灯装置的基板沿着灯高度方向纵向配置,在该基板的灯头侧形成可以沿着灯头的中心轴位置插入的宽度狭小部,将该基板的宽度狭小部和安装在该宽度狭小部上的电子部件的一部分配置在灯头的内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5293号公报(第7-9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65053号公报(第4页,图1-4)
如上所述,小型自镇流荧光灯虽然接近普通照明用电灯泡的外观,但是尚不充分满足与该电灯泡正常替换的尺寸。
并且,通过将基板纵向配置,在灯头的内侧配置基板的宽度狭小部和电子部件的一部分,从而也可以考虑减小灯头外面的罩体部分的基板的大小,使罩体小型化。但是,基板的宽度狭小部沿着灯头的中心轴位置配置,基板的安装电子部件的两个面与和各面相向的灯头内侧的相向间隔的最大值为灯头内侧空间的最大宽度(在罩体的圆筒部突出于灯头内侧时,指罩体的圆筒部的内侧空间的最大宽度)的1/2,电子部件的高度被限定为可以配置在该相向间隔内的范围。因此,距基板的突出高度较高而不能配置在灯头内侧的扼流线圈等电子部件必须配置在灯头外部。并且,部件高度较大的平滑用电容器等电子部件需要在将引线大致折弯90°的状态下安装,以使其长度方向沿着基板,需要降低电子部件从基板突出的高度,该情况时,电子部件在基板中的占有面积增大,导致基板变大型。
这样,仅仅将基板纵向配置,并在灯头内侧配置基板的宽度狭小部和电子部件的一部分,不能在灯头内侧高效地收纳点灯装置,不能充分实现罩体的小型化,难以形成接近普通照明用电灯泡的外观。
并且,在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细管配置在灯头内侧的小型自镇流荧光灯中,在大型电子部件的前端部附近配置有细管,灯头的内侧空间的部件配置效率不充分。尤其是电子部件必须安装在基板上而不能与细管抵接,所以提高有效效率存在极限,自然而然,相比灯头位于发光管侧的基板面积变大,所以罩体的小型化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及使用该小型自镇流荧光灯的照明装置,该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可以在灯头的内侧高效地收纳点灯装置,由此可以使罩体小型化,可以获得与普通照明用电灯泡大致相同的外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未经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16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