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及无线发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2058.3 | 申请日: | 200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3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黎海涛;李继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J15/00 | 分类号: | H04J1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送 功率 控制 方法 装置 无线 | ||
1、一种用于MIMO系统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误比特率(BER)的容许范围,对每根发送天线的连续的传输速率及发送功率进行量化而得到量化传输速率及量化发送功率的步骤;
根据所述每个天线的量化传输速率及量化发送功率,重新计算每根天线的发送功率,将当前的发送功率使用情况传达给下一个预定间隔的时刻的步骤;及
在下一个所述预定间隔的时刻中,根据所述使用情况及总发送功率,控制每根天线的传输速率及发送功率,以保证总发送功率,即所有的发送天线的发送功率的总和不发生损失,使系统在时变信道环境下获得最大的信道容量的步骤。
2、一种用于MIMO系统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包括;
初始化步骤,使用预定上限设定总发送功率的初始值;
功率分配步骤,使用所述总发送功率的预定上限,对发送天线均等地分配初始功率;
频谱效率计算步骤,使用所述初始功率计算所述发送天线的频谱效率;
量化步骤,根据在所述频谱效率计算步骤中得到的频谱效率,及对应各调制方式的频谱效率,将所述频谱效率计算步骤得到的频谱效率量化为最接近的调制方式中的频谱效率而得到量化频谱效率;
功率重新计算步骤,利用所述量化频谱效率重新计算与其对应的所述发送天线的发送功率;
自适应调制步骤,利用量化频谱效率及在所述功率重新计算步骤中得到的发送功率,对所述发送天线进行自适应调制;
发送功率残差计算步骤,从所述总发送功率的预定上限减去已进行了所述自适应调制的发送天线的发送功率而得到总发送功率残差;
更新步骤,利用所述功率残差更新在下一个预定间隔的时刻所使用的总发送功率的初始值;及
判断步骤,判断已进行了所述自适应调制的发送天线的个数,若已经对所有的发送天线进行了所述自适应调制,则结束该发送功率控制,否则继续对下一个发送天线进行所述频谱效率计算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调制方式采用多进制相移键控或变传输速率变功率正交幅度调制。
4、一种用于MIMO系统的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包括;
初始化单元,使用预定上限设定总发送功率的初始值;
功率分配单元,使用所述总发送功率的预定上限,对发送天线均等地分配初始功率;
频谱效率计算单元,使用所述初始功率计算所述发送天线的频谱效率;
量化单元,根据在所述频谱效率计算单元中得到的频谱效率,及对应各调制方式方式的频谱效率,将所述频谱效率计算单元得到的频谱效率量化为最接近的调制方式中的频谱效率而得到量化频谱效率;
功率重新计算单元,利用所述量化频谱效率重新计算与其对应的所述发送天线的发送功率;
自适应调制单元,利用量化频谱效率及在所述功率重新计算单元中得到的发送功率,对所述发送天线进行自适应调制;
发送功率残差计算单元,从所述总发送功率的预定上限减去已进行了所述自适应调制的发送天线的发送功率而得到总发送功率残差;
更新单元,利用所述功率残差更新在下一个预定间隔的时刻所使用的总发送功率的初始值;及
判断单元,判断已进行了所述自适应调制的发送天线的个数,若已经对所有的发送天线进行了所述自适应调制,则结束该发送功率控制,否则使所述频谱效率计算单元计算下一个发送天线的频谱效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功率控制装置,所述调制方式采用多进制相移键控或变传输速率变功率正交幅度调制。
6、一种用于MIMO系统的无线发送装置,具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对各发送天线进行发送功率及传输速率的控制。
7、一种用于使用多个发送天线进行MIMO方式通信的系统中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包括;
将每根所述发送天线的连续的传输速率量化为离散值的步骤;
根据所述离散值,决定第一时刻中所述每根发送天线的发送功率的步骤;
计算所述第一时刻中多个所述发送天线的总发送功率和预定总发送功率值的残差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残差,计算所述第一时刻的预定间隔之后的第二时刻中的多个所述发送天线的总发送功率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205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入输出端动力变换机械系统
- 下一篇:吹塑成型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