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文氏管装置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2923.4 | 申请日: | 200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7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约翰·布赖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约翰·布赖斯 |
主分类号: | E03C1/08 | 分类号: | E03C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兰英 |
地址: | 美国科***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文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文氏管装置和方法。更具体地说,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文氏管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的塞件。特定连接顺序的这些开口的多个不同直径提供此后更完整描述的为本发明的主旨的改进。本发明的真空文氏管装置和方法大大改进了水从喷淋喷头等流动的效率。
背景技术
如申请人获得的多个专利证明的那样,在过去几年对低流量水装置的需求并没有减小。事实上,这种需求逐渐增加。多年来申请人一直致力于构成低流量、高压阀的工作。通常,其目的是构成降低水耗,且因此增加效率并节约成本而不降低用户感觉到的水压的装置。申请人将其在美国专利5,794,643、6,182,703、和6,260,273中所示的现有技术发明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尽管这些发明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显著改进,但是申请人确定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仍然需要在尽可能高的压力下向用户传输水的低流量机构,从而使用户不会感觉到水流量的显著降低。
因此,本技术领域需要提供改进的真空文氏管装置和方法,它不包括移动部件,它能够使用现有的喷淋头,且它提供有用、有利的文氏管效应。
发明内容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真空文氏管装置和方法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的塞件。第一开口位于塞件中以接纳来自流体源的流体。第一开口具有单个统一的直径。塞件中的第二开口连接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具有第一直径和第二直径。第一直径大于第二直径,且第二直径与第一开口的单个统一直径相同。第二开口第二直径连接到第一开口。第三开口位于塞件中并向大气打开。第三开口具有第一直径和第二直径。第一直径大于第二直径,且第二直径小于第一开口的单个统一直径。第三开口第二直径连接到第一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二开口第一直径包括向大气开口的,流体穿过其中的较大的张开部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三开口第一直径包括与较小第二直径连接的较大张开部分。根据另一方面,塞件可移除地附连到喷淋管上。根据另一方面,塞件适配在喷淋管内,且根据另一方面,塞件包括用于将塞件固定到喷淋管的连接件和用于将喷淋头固定到塞件的连接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二开口第一直径约为4.5mm且第二开口第二直径和第一开口的直径约为3mm。根据另一方面,第二开口的较大张开部分形成约为45度的角度且深度约为5mm。根据另一方面,第三开口的较大张开部分形成约为45度的角度且深度为约5mm。根据再一方面,第三开口第一直径约为2mm且第三开口第二直径约为1.5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真空文氏管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的圆柱形塞件。第一开口位于圆柱形塞件内以接纳来自流体源的流体。第一开口具有单个统一直径。圆柱形塞件中的第二开口连接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具有第一直径和第二直径,其中第一直径大于第二直径,且第二直径与第一开口的单个统一直径相同。第二开口第二直径连接到第一开口。第三开口位于圆柱形塞件内,向大气打开,并具有第一直径和第二直径。第一直径大于第二直径且第二直径小于第一开口的单个统一直径。第三开口第二直径连接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一直径包括向大气开口的,流体穿过其中的较大的张开部分。
根据该发明的另一方面,圆柱形塞件可移除地附连到喷淋管上。根据另一方面,圆柱形塞件适配在喷淋管内。根据另一方面,圆柱形塞件包括用于将圆柱形塞件固定到喷淋管的连接件和用于将喷淋头固定到圆柱形塞件的连接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二开口第一直径约为4.5mm且第二开口第二直径和第一开口的直径约为3mm。根据另一方面,第二开口包括形成约为45度的角度且深度约为5mm的较大张开部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三开口第一直径包括连接到较小第二直径的较大张开部分。根据另一方面,第三开口第一直径约为2mm且第三开口第二直径约为1.5mm。根据另一方面,第三开口的较大张开部分形成约为45度的角度且深度约为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约翰·布赖斯,未经约翰·布赖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29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