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语音编码装置和语音编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3287.7 | 申请日: | 200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7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后藤道代;吉田幸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L19/00 | 分类号: | G01L19/00;H04S7/00;H04S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小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语音 编码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语音编码装置和语音编码方法,特别涉及由立体声的语音输入信号生成单声道信号并进行编码的语音编码装置和语音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在移动通信和IP通信中的传输频带的宽带化以及服务的多样化,在语音通信中,对高音质化和更强的现场感的需求日益增高。例如,今后可以预料对下述的服务的需求会增多,即,电视电话服务中的免提(Handsfree)形式的通话、在电视会议中的语音通信、例如在多个地点多个说话者同时进行会话等的多地点语音通信、在保持现场感的同时能够传输周围的声音环境的语音通信等的服务。那时,人们期待例如比单声道信号现场感更强并能够识别多个说话者的说话位置的使用立体声语音的语音通信的实现。为了实现这样的使用立体声语音的语音通信,必须进行对立体声语音的编码。
另外,在IP网络上的语音数据通信中,为了实现网络上的业务控制和组播通信,具有可扩展结构的语音编码备受期望。可扩展结构是指在接收端只从一部分编码数据也可解码语音数据的结构。
因此,在对立体声语音进行编码并传输时,也期望具有在单声道/立体声之间可扩展结构(单声道/立体声可扩展结构)的编码,其可以在接收端选择立体声信号的解码或单声道信号的解码。
在这样的具有单声道/立体声可扩展结构的语音编码中,由立体声的输入信号生成单声道信号。作为单声道信号的生成方法,例如有对立体声信号的各个声道的信号简单地进行平均,从而获得单声道信号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1]ISO/IEC 14496-3,”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ofaudio-visual objects-Part 3:Audio”,subpart-4,4.B.14 Scalable AAC with corecoder,pp.304-305,Sep.2000.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仅通过对立体声信号的各个声道的信号直接进行平均而生成单声道信号时,尤其是在语音方面,有时变成强弱不明显且难以收听的单声道信号。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语音编码装置和语音编码方法,该装置和方法在由立体声信号生成单声道信号时,能够生成富有清晰性和可理解性且强弱明显的适当的单声道信号。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语音编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加权单元,通过对应于立体声信号的各个声道的信号的语音信息量的加权系数,对所述各个声道的信号进行加权;生成单元,对加权后的所述各个声道的信号进行平均,生成单声道信号;编码单元,对所述单声道信号进行编码。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由立体声信号生成单声道信号时,能够生成富有清晰性和可理解性且强弱明显的适当的单声道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语音编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权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L声道信号的波形例。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R声道信号的波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语音编码装置的结构。图1所示的语音编码装置10包括加权单元11、单声道信号生成单元12、单声道信号编码单元13、单声道信号解码单元14、差分信号生成单元15和立体声信号编码单元16。
立体声语音信号的L声道(左声道)信号XL和R声道(右声道)信号XR,被输入至加权单元11和差分信号生成单元15。
加权单元11对L声道信号XL和R声道信号XR分别进行加权。至于加权的具体方法将后述。加权后的L声道信号XLW和R声道信号XRW被输入至单声道信号生成单元12。
单声道信号生成单元12通过对L声道信号XLW和R声道信号XRW进行平均,生成单声道信号XMW。该单声道信号XMW被输入至单声道信号编码单元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32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凝水全封闭回收工艺及其系统
- 下一篇:薄膜晶体管阵列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