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物水性分散体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3964.5 | 申请日: | 200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X-M·孔;M·山本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3/04 | 分类号: | C08F283/04;C08G6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守期;唐铁军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 水性 散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聚合物水性分散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反应阶段中在水性介质中,使
a)一种氨基羧酸化合物A
发生反应生成聚酰胺,该反应在
b)水解酶B和
c)分散剂C
的存在下、并且如果合适还在
d)烯属不饱和单体D和/或
e)低水溶解度的有机溶剂E
的存在下进行,然后,在第二反应阶段中在聚酰胺的存在下,
f)使烯属不饱和单体D进行自由基聚合。
本发明还提供可按照本发明方法得到的聚合物水性分散体、可由此得到的聚合物粉末以及它们的用途。
聚酰胺水性分散体的制备方法是普通常识。通常,该制备过程通过把一种有机氨基羧酸化合物转变为聚酰胺化合物而实现。然后,一般在其后的阶段中把此聚酰胺化合物先转变为聚酰胺熔体,然后将此熔体分散于水性介质中,在有机溶剂和/或分散剂的辅助下以各种方法形成所谓的二次分散体。在使用了溶剂的情况下,分散步骤之后必须把溶剂蒸掉(关于此主题,参见例如DE-B 1028328、US-A 2,951,054、US-A 3,130,181、US-A4,886,844、US-A 5,236,996、US-B 6,777,488、WO 97/47686或WO98/44062)。本申请人在德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交的申请号为DE102004058073.1的专利申请披露了由氨基羧酸化合物通过水解酶催化直接制备聚酰胺水性分散体的方法。
可用已知的方法获得的聚酰胺水性分散体以及聚酰胺本身在许多的应用中具有有利的性质,但它常常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制备基于聚酰胺化合物的新型聚合物水性分散体的方法。
出人意料的是,通过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方法实现了此目的。
有用的氨基羧酸化合物A是任何具有自由的或衍生形式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C2-C30氨基羧酸、所述氨基羧酸的C1-C5烷基酯、相应的C3-C15内酰胺化合物、C2-C30氨基碳酰胺或C2-C30氨基腈。自由的C2-C30氨基羧酸的实例包括天然存在的氨基羧酸例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或谷酰胺,以及3-氨基丙酸、4-氨基丁酸、5-氨基戊酸、6-氨基己酸、7-氨基庚酸、8-氨基辛酸、9-氨基壬酸、10-氨基癸酸、11-氨基十一酸、12-氨基十二酸、13-氨基十三酸、14-氨基十四酸或15-氨基十五酸。所述氨基羧酸的C1-C5烷基酯的实例包括3-氨基丙酸的甲酯和乙酯、4-氨基丁酸的甲酯和乙酯、5-氨基戊酸的甲酯和乙酯、6-氨基己酸的甲酯和乙酯、7-氨基庚酸的甲酯和乙酯、8-氨基辛酸的甲酯和乙酯、9-氨基壬酸的甲酯和乙酯、10-氨基癸酸的甲酯和乙酯、11-氨基十一酸的甲酯和乙酯、12-氨基十二酸的甲酯和乙酯、13-氨基十三酸的甲酯和乙酯、14-氨基十四酸的甲酯和乙酯或15-氨基十五酸的甲酯和乙酯。C3-C15内酰胺化合物的实例包括β-丙内酰胺、γ-丁内酰胺、δ-戊内酰胺、ε-己内酰胺、7-庚内酰胺、8-辛内酰胺、9-壬内酰胺、10-癸内酰胺、11-十一内酰胺、ω-月桂内酰胺、13-十三内酰胺、14-十四内酰胺或15-十五内酰胺。氨基碳酰胺的实例包括3-氨基丙酰胺、4-氨基丁酰胺、5-氨基戊酰胺、6-氨基己酰胺、7-氨基庚酰胺、8-氨基辛酰胺、9-氨基壬酰胺、10-氨基癸酰胺、11-氨基十一酰胺、12-氨基十二酰胺、13-氨基十三酰胺、14-氨基十四酰胺或15-氨基十五酰胺,氨基腈的实例包括3-氨基丙腈、4-氨基丁腈、5-氨基戊腈、6-氨基己腈、7-氨基庚腈、8-氨基辛腈、9-氨基壬腈、10-氨基癸腈、11-氨基十一腈、12-氨基十二腈、13-氨基十三腈、14-氨基十四腈或15-氨基十五腈。但优选C3-C15内酰胺化合物,并且其中特别优选ε-己内酰胺和ω-月桂内酰胺,特别优选ε-己内酰胺。应认识到也可使用上述氨基羧酸化合物A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39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