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聚酯颗粒、聚酯树脂颗粒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07327.5 | 申请日: | 2006-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7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B9/06 | 分类号: | B29B9/06;C08G63/83;B29B9/12;B29B11/02;B29B11/14;B29K6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香兰;李建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酯 颗粒 制造 方法 聚酯树脂 及其 | ||
1.一种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进行如下工序(1)~(3),并且以下式表示的线状聚酯的牵引速度比为1.5~100,
工序(1),从模孔排出熔融黏度为0.5Pa·s~50Pa·s的熔融聚酯,使该聚酯成为线状;
工序(2),使得到的线状聚酯与冷却用液态流体接触,并将该线状聚酯与所述液态流体一同导入到切粒机;
工序(3),将导入到切粒机的线状聚酯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流体是温度为5℃~95℃的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熔融聚酯排出成线状聚酯的模孔的孔径为0.7mm~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模孔将熔融聚酯排出成线状时,熔融聚酯的线速度(v1[m/s])为0.1m/s~3m/s。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模孔将熔融聚酯排出成线状时,熔融聚酯的排出方向处于水平方向和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70°的方向形成的角度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从模孔排出的线状聚酯与液态流体接触时,模孔的排出口与线状聚酯和液态流体的接触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0mm~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mm~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颗粒的形状实质上是椭圆柱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颗粒是长度为0.5mm~2.5mm、截面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0.5mm~2.5mm和0.3mm~2mm的实质上的椭圆柱形状的颗粒。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直接使用通过如下方式得到的熔融状态的聚酯作为熔融聚酯:将二羧酸和/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与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和/或酯交换反应,进而进行熔融缩聚反应。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至所述工序(1)的聚酯的特性黏数为0.20dL/g~0.40dL/g。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13.一种聚酯颗粒,其特征在于,该聚酯颗粒是利用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并且该聚酯颗粒具有实质上的椭圆柱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酯颗粒,其特征在于,该聚酯颗粒是长度为0.5mm~2.5mm、截面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0.5mm~2.5mm和0.3mm~2mm的实质上的椭圆柱形状的颗粒。
15.一种聚酯颗粒,其特征在于,该聚酯颗粒是特性黏数为0.20dL/g~0.40dL/g、具有实质上的椭圆柱形状、长度为0.5mm~2.5mm、截面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0.5mm~2.5mm和0.3mm~2mm的颗粒。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17.一种聚酯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由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聚酯颗粒提供至固相缩聚反应。
18.一种聚酯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3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颗粒提供至固相缩聚反应。
19.一种聚酯树脂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树脂颗粒是利用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732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