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负荷用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8743.7 | 申请日: | 200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2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中根慎介;野原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5/14 | 分类号: | B60C5/14;B60C15/00;B60C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荷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负荷用轮胎。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重负荷用轮胎,该轮胎通过将耐氧透过性和耐屈挠性优异的部件至少配置于以轮胎的胎趾部为中心的胎圈周围,从而使得空气保持性和胎圈部的耐久性优异,可耐受长期使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防止漏气并将轮胎气压保持为恒定,在充空气轮胎的内面配置有以丁基橡胶、卤代丁基橡胶等低透气性丁基系橡胶为主要成分的内衬层,直到胎趾顶端周围。但是,这些丁基系橡胶的含量多的内衬层用橡胶组合物在未硫化的状态下收缩大,有时无法完全覆盖胎趾橡胶,由于被填充到轮胎中的氧气而导致配置于胎圈部周围的橡胶部件氧化劣化,导致帘布层端的耐龟裂生长性和胎趾橡胶的耐久性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提高轮胎耐久性方面,隔离氧气,更加可靠地保护胎圈部·胎趾顶端是重要的。为了抑制胎圈部的氧化劣化,申请人在日本特愿2000-338789号说明书中提出,通过在胎趾部配置混合有耐空气透过性好的丁基橡胶、卤代丁基橡胶等丁基系橡胶而成的部件,可得到耐久性的改善效果。
但是,市场对轮胎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此外,伴随着近年来节约能源的社会要求,也期望进一步改善内衬层的薄厚度化。这是因为尚未发现耐氧透过性优异且耐屈挠性高、可薄厚度化的部件。
另一方面,已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以下,简称EVOH。)的阻气性优异。EVOH由于空气通过量为配合有丁基系橡胶的内衬层橡胶组合物的百分之一以下,因而即便50μm以下的厚度,也可以大幅提高内压保持性,且可以减轻轮胎的重量。因此,为了改善充空气轮胎的空气透过性,尝试将EVOH用于轮胎内衬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该EVOH由于弹性模量大大高于通常用于轮胎的橡胶,因而有时因屈挠时的变形产生断裂或者裂纹。因此,在使用例如由EVOH形成的内衬层时,具有以下等问题,即,尽管轮胎使用前的内压保持性大大提高,但轮胎滚动时受到屈挠变形的使用后的轮胎中,其内压保持性与使用前相比有时降低。
为了解决该问题,公开了例如使用一种树脂组合物而形成的轮胎内面用内衬层,该树脂组合物由60~99重量%的乙烯含量为20~70摩尔%且皂化度为85%以上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以及1~40重量%的疏水性增塑剂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耐屈挠性未必能充分满足。
于是,本申请人对在保持阻气性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的耐屈挠性的材料进行反复研究,最先发现将1~50质量份环氧化合物与100质量份具有25~50摩尔%乙烯单元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反应而得到的改性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为内衬层用材料是优异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40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529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760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其目的在于通过将耐氧透过性和耐屈挠性优异的部件至少配置于以轮胎的胎趾部为中心的胎圈周围,从而提供空气保持性和胎圈部的耐久性优异、且可耐受长期使用的重负荷用轮胎。
本发明人们为了开发前述的具有令人满意的性质的充空气轮胎而反复进行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氧透过量在某个值以下的耐屈挠性优异的空气阻断层设置于以轮胎的胎趾部为中心的胎圈周围的特定位置,可实现该目的。
而且发现,特别是通过使用至少具有包含特定的改性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层的部件作为前述空气阻断层,可有效地实现该目的。
本发明是基于该见解完成的。
即,本发明提供:
(1)一种重负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将厚1mm以下、在60℃、65RH%时的氧透过量为3×10-13cm3·cm/cm2·sec·Pa以下的空气阻断层设置于胎体层的最外层整面,并将该空气阻断层的从胎圈部胎趾顶端沿胎圈基线方向的100mm以内的部分作为该空气阻断层的一端。
(2)一种重负荷用轮胎,内面被内衬层覆盖,其特征在于,将厚1mm以下、在60℃、65RH%时的氧透过量为3×10-13cm3·cm/cm2·sec·Pa以下的空气阻断层设置于内衬层的最外层整面,并将该空气阻断层的从胎圈部胎趾顶端沿胎圈基线方向的100mm以内的部分作为该空气阻断层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87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