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换能器的声音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10219.3 | 申请日: | 2006-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1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梅克尔·吉尔斯;大卫·厄尔·谢弗;安东尼·D·米内尔维尼;阿尼·苏纳尔托;托马斯·爱德华·米勒;丹尼尔·马克斯·沃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商楼氏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7/06 | 分类号: | H04R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换能器 声音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用于诸如助听器等的听觉装置中的换能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用于该换能器中的复合层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助听器技术进展迅速。该领域中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助听器的接收能力、佩戴舒适度、使用寿命以及功率效率。尽管如此,实现耳戴式声音装置的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提高所利用的微型声换能器的固有性能提出了不断增加的要求。
在助听器产业中公知存在几种不同的助听器类型:耳背式(BTE)、耳内式或全耳内式(ITE)、耳道式(ITC)以及深耳道式(CIC)。一般来讲,诸如助听器等的听觉装置包括麦克风组件、放大组件以及接收器(扬声器)组件。麦克风组件接收声波并且产生表示这些声波的电信号。放大组件接受该电信号,修改该电信号,并且将修改后的电信号(例如,经处理的信号)传送到接收器组件。接着接收器组件将增强的电信号转换成用于向用户发送的声能。
常规上,接收器利用动件(例如,电枢、声音组件等)在助听器佩带者的耳道中产生声能。设置在接收器的壳体内的膜片组件与盖的内表面平行地紧邻该内表面放置。附接到薄膜的膜片组件利用任何合适的连接方法而固定到壳体的内表面。声音组件的运动及其性能取决于用于制造膜片组件的材料及其所得到的硬度。此外,用于制造膜片组件和薄膜的材料确定了声音组件的厚度。
存在许多竞争设计因素。期望减小接收器的高度,然而声音组件可能要求相对厚的膜片组件来确保足够的硬度。所得到的壳体薄而膜片厚的接收器可能被限于非常小的膜片运动,从而使其对某些应用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公开内容,下面将参照以下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在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的换能器中使用的声音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的声音组件的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的所述的声音组件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声音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的声音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声音组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7是图6中的声音组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声音组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9是图8中的声音组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至图13表示载有多个形成的声音组件的层;
图14是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的具有“S”铰接部的声音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的所述声音组件的实施方式的顶视图;
图16至图17是所述的声音组件的实施方式的剖面图;以及
图18是所述的声音组件的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这些附图仅出于例示性目的,并不旨在符合规定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公开内容易于具有各种变型和另选形式,但是作为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了特定的实施方式,并且将在这里详细描述这些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内容并不旨在将本发明限于所描述的具体形式,而相反的是,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例、另选例和等同物。
还应当理解,除非使用句子“根据这里的使用,术语“___”由此被定义成意味着……”或类似的句子而在本专利中特别定义了该术语,否则并不旨在以明示或隐含的方式限制该术语的含义超出其字面或普通意义,并且这样的术语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基于本专利的任何部分中进行的任何陈述(除权利要求中的语言之外)的范围内。就按与单一含意相一致的方式在本专利中参照在本专利末尾的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任何术语而言,这样做仅是为了清楚起见从而不迷惑读者,而并不旨在通过隐含或其他方式将这样的权利要求术语限制为这个单一的含意。除非通过引用单词“装置(means)”和不对任何结构进行描述的功能来限定权利要求要素,否则并不旨在基于35 U.S.C.§112第六款的应用来解释任一权利要求要素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商楼氏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美商楼氏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02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