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元件的结构,过滤方法和构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11316.4 | 申请日: | 200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5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P·E·约翰逊;D·M·韦伯;P·S·布斯;D·E·卡尔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纳森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9/54 | 分类号: | B01D29/54;B01D29/21;B01D29/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维绮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元件 结构 方法 构造 | ||
1.一种过滤元件,包括:
(a)第一外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所述第一外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形成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
(b)第二内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所述第二内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形成第二开口的过滤器内部;
(i)所述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位于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中;
(ii)所述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与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径向间隔;
(iii)所述第二开口的过滤器内部形成未过滤流体通道;
(c)在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中的塑料内衬,支撑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
(d)在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中的塑料外衬,支撑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
(i)已过滤流体通道形成在内衬和外衬之间;和
(e)支架结构,在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和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支架结构包括在内衬和外衬之间并抵靠所述内衬和外衬的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支架结构包括多个角撑板,在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和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之间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还包括:
(a)第一开口端盖;和
(b)第二开口端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延伸;和
(b)所述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被固定至第二端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元件,还包括:
(a)第三闭合的端盖;
(i)所述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在所述第二端盖和第三端盖之间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支架结构包括多个角撑板,在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之间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第三端盖与第一端盖轴向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第三端盖与第一端盖轴向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第二开口端盖形成入口孔,与未过滤流体通道相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第一开口端盖形成出口孔,与已过滤流体通道相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过滤元件包括至少98%的非金属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中:
(a)所述外衬具有的厚度不大于0.1英寸;和
(b)所述内衬具有的厚度不大于0.1英寸。
14.一种过滤器组件,包括:
(a)过滤元件,包括:
(i)第一外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所述第一外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形成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
(ii)第二内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所述第二内部管状结构的过滤介质形成第二开口的过滤器内部;
(A)所述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位于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中;
(B)所述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与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径向间隔;
(C)所述第二开口的过滤器内部形成未过滤流体通道;
(iii)在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中的塑料内衬,支撑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
(iv)在第一开口的过滤器内部中的塑料外衬,支撑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
(A)已过滤流体通道形成在内衬和外衬之间;和
(v)支架结构,在第一结构的过滤介质和第二结构的过滤介质之间;和
(b)外壳,形成内部;
(i)所述过滤元件可操作地定向于外壳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过滤器组件,其中:
(a)所述过滤元件可从所述外壳内取出和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纳森公司,未经唐纳森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131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