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障支架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14867.6 | 申请日: | 2006-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0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L·K·詹宁斯;C·张;L·C·沃兹沃斯;R·R·布雷泽;R·S·本森;C·P·斯蒂芬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立新;段家荣 |
地址: | 美国田***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障 支架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要求2005年3月9日申请的US临时专利申请系列No.60/659,899的权利,其全文列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新的支架结构;它们预防血栓症和新内膜(neointima)形成,从而治疗冠状或脉管疾病的用途;以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50万患者接受经皮经腔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和末梢动脉血管成形术(“PTA”)。尽管是成功的手术,但PTCA和PTA仍受30-60%患者发生再狭窄的限制(Rajagopal等,Am.J.Med.115:547-553(2003))。因此,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不仅在临床上是重要的,而且影响健康护理成本。
再狭窄的病理学机理是新内膜形成、弹性退缩和脉管负改型(Isner,Circulation 89:2937-2941(1994);Mintz,Curr.Interv.Cardiol.Rep.2(4):316-325(2000);Schwartz等,Rev.Cardiovasc.Med.3 Suppl5:S4-9(2002))。弹性退缩和负改型均已通过脉管内支架的开发成功处理至很大程度。事实上,临床试验已确定支架作为第一机械介入,对再狭窄具有有利的影响(Rajagopal等,Am.J.Med.115:547-553(2003);Bittl等,Am.J.Cardiology 70:1533-1539(1992);Fischtnan等,Radiology148:699-702(1983))。虽然常规脉管内支架能够阻止弹性退缩和脉管负改型,导致再狭窄速率下降约10%,但它们不能抑制新内膜变厚,并会甚至增加新内膜形成,导致支架内再狭窄(Bennett,Heart 89(2):218-224(2003);Holmes,Jr.,Rev.Cardiovasc.Med.2(3):115-119(2001);Lowe等,J.Am.Coll.Cardiol.39(2):183-193(2002);Virmani等,Curr.Opin.Lipidol.10(6):499-506(1999);Hanke等,Herz.17(5):300-308(1992))。因此,虽然脉管内支架的出现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但该问题仍发生在20-30%的带支架的脉管中(Rajagopal等,Am.J.Med.115:547-553(2003))。
新内膜形成,复杂多细胞活动和造成新内膜增厚原因的最重要和最终的细胞活动,是脉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结果(Steele等,Circ.Res.57:105-112(1985);Teirstein等,Circulation 101:360-365(2000);Pauletto等,Clin.ScL 87(5):467-479(1994);Bauters等,Prog.Cardiovasc.Dis.40(2):107-116(1997);Hanke等,Eur.Heart J.16(6):785-793(1995);Kocher等,Lab.Invest.65:459-470(199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未经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48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