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直接煤燃料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16673.X | 申请日: | 2006-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3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T·古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卡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哲锋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直接 燃料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用于将含碳材料(如煤)直接电化学转化为电能的高温燃料电池领域。本发明还涉及使用单一温度区的燃料电池。本发明还涉及其中阳极表面与碳颗粒直接物理接触的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煤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廉价的能源,具有足够的储量来满足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世界的大部分能源需求。其它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核能仅能提供有限的容量。随着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的加速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故对寻找更有效地和可靠地使用煤的方式有更紧迫和迫切的需求,因为这些国家不仅拥有巨大储量的这一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大量地用于发电。例如,中国由煤产生超过70%的电。在美国这一数字是约56%。
煤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电通常需要遭受Carnot约束的多个加工步骤,最终导致低转化效率。通常,亚临界烧煤发电厂以33-35%的低效率操作。近来,新兴的煤技术具有稍微改善的效率,可达到42-45%(对于超临界和综合气体联合循环方法)。但是,也有更新的、成本高的技术:成本超过$1700/kW,不捕获CO2;以及成本超过$2200/kW,捕获CO2(N.Holt,GCEP Advanced Coal Workshop,Provo,Utah。March 15、16(2005))。
相反地,本文中提出的将煤直接电化学转化为电能的方法是单步法,且不受Carnot约束。因此,它能达到比化学转化方法高得多的转化率。这部分是由于碳电化学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高理论效率上限值,由于反应的熵变接近零,该转化率甚至在高温下保持在约100%。
可以在流化床燃料电池中直接煤转化最初由Gur提出(T.M.Gur和R.A.Huggins,J.Electrochem.Soc.139(#10),L95(1992),美国专利5,376,469,1994年12月27日),其利用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固定碳床。这一早先的尝试使用了厚(1.5mm壁)的稳定的氧化锆管。这也是初步的设想证实研究,只是离最佳还很远。无论如何,其成功地证明了可以引出超过30mA/cm2的电流,并得到与理论期望值一致的开路电压。
然而,对直接碳转化为电的探索并不是新的,已经充满活力地前赴后继地探索了超过150年。最早的在燃料电池中直接消耗煤的尝试由Becquerel在1855年进行(K.R.Williams,“An Introduction to Fuel Cells”,Elsevier出版公司,Amsterdam,1996年,第1章)。他在使用熔融硝酸钾作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中使用碳棒作为阳极,铂作为氧电极。当氧吹到Pt电极上时,在外电路中观察到电流。但是,他的结果并不令人鼓舞,因为硝酸钾电解质对碳的直接化学氧化。
在接近世纪变换时,Jacques(W.W.Jacques,Harper’s杂志,94,144(1896年12月-1897年5月))使用包含在铁坩埚中的氢氧化钠电解质作为空气阴极,碳棒作为可消耗的阳极。在约500℃操作电池,在约1伏特下得到超过100ma/cm2的电流密度。他构造了由超过100个这些电池组成的1.5kW电池组,并间歇性地操作了超过6个月。不幸的是,Jacques并没有给出有关电池性能和其电池组使用寿命的可靠信息。Haber和Brunner(F.Haber和L.Bruner,Z.Elektrochem.,10,697,1904年)提出了,在Jacques电池中的阳极上的电化学反应不是碳的氧化,而是产生了氢,并且由碳与熔融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生了碳酸钠。由于这一不利的包括电解质的副反应,使其在该环境中不稳定,Baur和其同事(E.Baur,Z.Elektrochem.,16,300(1910);E.Baur和H.Ehrenberg,Z.Elektrochem.,18,1002(1912);E.Baur、W.D.Treadwell和G.Trumpler,Z.Elektrochem.,27,199(1921))放弃了熔融碱电解质,用熔融盐如碳酸盐、硅酸盐和硼酸盐取代它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卡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迪卡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66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发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四阶段连续累进的雌激素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