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件虎钳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17424.2 | 申请日: | 2006-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0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安田嘉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技术安田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B25B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件 虎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床的工作台和工件托盘上固定工件而使用的工件虎钳。本发明特别涉及以防止由固定钳口(口金:mouthpiece)和移动钳口把持的工件浮起的手段为特征的工件虎钳。
技术背景
工件虎钳在固定钳口和移动钳口之间把持工件。为了正确地加工由工件虎钳把持的工件,工件的把持位置必须正确。工件的把持高度是决定工件位置的要素之一。在加工工件的朝上的面时,工件的把持高度要正确特别重要。关于工件的把持高度,通过将承载台安装在工件虎钳上并在该承载台上载置了工件的状态下进行把持,能够设定为期望的高度。
但是,在用工件虎钳把持工件时,工件往往从承载台浮起。在工件从承载台浮起时,工件的把持高度产生误差,工件的加工精度会下降。
安装有移动钳口的移动台在与基座之间需要有移动用的游隙。由于该游隙的存在,在工件虎钳把持工件时移动台略微倾斜,会使工件高度产生误差。把持工件时的移动台的倾斜是由于在由进给装置施加的把持力的作用点和工件的把持反力的作用点之间存在高度差而产生的。
例如,在用钳口的上端部分把持板状的工件时、或者在将移动台的进给装置(螺钉和缸体)容纳在基座内的工件虎钳中,由于上述作用点的高度差变大,因此把持工件时,会产生使移动钳口向上倾倒的方向的力矩。而且,通过该力矩,移动钳口向上倾斜微小的角度,使得工件从承载台浮起,从而使工件的加工高度产生误差。
在把持由工件虎钳的钳口把持的部分为曲面的工件或非对称形状的工件时,在移动台上安装未淬火爪部(以硬度低的材料制作的钳口),将未淬火爪部的把持面加工为与工件的形状一致的形状,来把持工件。在工件为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组装品时,由于工件形状变得复杂,所以未淬火爪部的工件把持面的形状变得复杂。再有,有时还会产生将通过弹簧力滑动移动并把持工件的滑动移动部(滑动部)内设在未淬火爪部内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淬火爪部的工件把持方向的尺寸(开闭钳口的方向的尺寸)变大。
一般结构的虎钳在基座上表面具有突出的固定凸缘和移动凸缘,并且在移动凸缘的朝向固定凸缘的面上固定移动钳口,在这样的虎钳中,移动钳口的工件把持方向的长度越大,把持工件时的工件的浮起就越大。这是因为:在将把持工件时的移动钳口朝上的角度设为θ,将工件把持方向上的移动钳口的长度设为L时,工件的浮起量为Ltanθ。
作为防止由此类原因所引起的工件的浮起的手段之一,提出了使用在把持工件时产生将工件向下方按压的方向的分力的钳口的方案。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这样的工件虎钳:在移动凸缘和移动钳口(钳口块)之间介入台块,且使该台块和移动钳口的抵接面为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滑动移动的锯齿状的面,由此来使得在把持工件时将工件向下方压下。
如图6所示,该钳口具有移动凸缘侧的台块42和工件侧的钳口块43。台块42的前表面和钳口块43的背面在由工件施加水平方向的把持反力时,侧面观察为这样的锯齿形状的面:具有使钳口块43向斜下方滑动移动的方向的多级倾斜滑动面(向下倾斜滑动面47和向上倾斜滑动面5 1),和与该倾斜滑动面相交的多级抵接面48、52。台块42和钳口块43以这样的方式由连接螺栓45较松地连接:倾斜滑动面47、51在互相抵接的状态下上下移动。在钳口块43把持工件66时,通过该把持力,倾斜滑动面47、51相互滑动移动,钳口块43向下方移动,从而将工件66压在承载台67上。在抵接面48、52之间,设有具有弹性的缓冲部件53,在工件的把持释放时,使钳口块43向上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9571号公报
在由未淬火爪部把持工件的情况下,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必须通过设有多级的倾斜滑动面的台块和钳口块来安装未淬火爪部。但是,该结构存在这样的问题:固定钳口和移动钳口的间隔变窄了台块和钳口块的厚度的量,从而导致可把持的最大工件的尺寸变短。
特别是在想要把持复杂形状的工件时,未淬火爪部的工件把持方向上的尺寸变长,工件的可把持长度进一步变短。再有,还产生这样的问题:使未淬火爪部向下移动的位置(设有倾斜滑动面的位置)和工件的把持位置远离,未淬火爪部以倾斜滑动面的位置为支点而向上倾斜时的工件的浮起量变大。因此,在上述的现有手段中,工件的浮起防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技术安田,未经株式会社技术安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74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