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解产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17833.2 | 申请日: | 2006-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0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中兼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41/26 | 分类号: | C07C41/26;C07C4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解 产物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解产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工业上经常进行有机物的开环反应等的水解反应。例如、对缩水甘油醚(glycidyl ether)进行开环所获得的甘油醚(glyceryl ether)作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disperser)、洗涤剂、增泡剂(foam increasing agent)等是有用的化合物。
[0003]一般来说,甘油醚是利用催化剂制造而成的,而作为能够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制造甘油醚的方法,例如用亚临界状态(subcritical state)的水对缩水甘油醚进行水解(hydrolysis)的方法等已为众所周知。(参照专利文献1)。
[0004]然而,在以往的方法中,由于有机物和水的混合状态,而出现了反应时间延迟、作为原料的有机物和已生成的水解产物之间二聚(dimerizing)的副反应增加等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88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有机物和水混合成适合于反应的混合状态、从而高效地制造高品质水解产物的方法。
[0006]实现这一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将有机物和水混合起来进行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的水解产物的制造方法,即是通过使上述有机物和水以5.5sec-1以上的剪切速率(shear rate)U/Dmin(且Dmin是混合部的流路最小内径(mm),U是混合部中的有机物和水的混合物的流速(mm/sec)。)进行剪切流动(shear flow)来实现该有机物和水的混合,并在150~350℃的反应温度及水的饱和蒸汽压以上的反应压力的条件下来进行上述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的水解产物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表示一个适用于本发明水解产物制造方法实施的装置示例的装置略图。
图2是表示另一个适用于本发明水解产物制造方法实施的装置示例的装置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当将有机物和水混合起来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水解反应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有机物和水的混合以及有机物的水解反应。
[0009]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水解反应时作为原料的有机物的分解和副反应,且能够防止已生成的水解产物的颜色(hue)劣化(deterioration)等问题。再者,在本发明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水解反应,所以即使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反应选择率来进行该反应,还有能够减少从反应物中除去催化剂的步骤,可以高效地制造高品质的水解产物。
[0010]还有,下面所说明的成分等只要没有妨碍实现本发明所期望的效果,则可分别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以上的成分混合起来加以使用。
[0011]在本发明中,作为原料使用的有机物只要是能够被水解的化合物即可并没有被特别限定。水解反应最好是用水进行的开环反应。因此,作为原料使用的有机物最好是具有环状结构的且该环状结构由于水解反应而被开环的化合物。作为所述化合物,最好是由通式(I)所表示的缩水甘油醚。
[0012][化学式1]
[0013](在通式中,R表示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饱和或者非饱和的烃基(hydrocarbon radical),OA表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碳原子数为2~4的氧化烯基(oxyalkylene group),p表示0~20的数。)。对缩水甘油醚进行开环所得到的甘油醚是作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洗涤剂、增泡剂等的有用的化合物。
[0014]在上述通式中,作为用R表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能够列举出例如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normal chain)或支链(branch chain)烷基(alkyl group)、碳原子数为2~20的直链或支链烯基(alkenyl group)、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aryl group)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王株式会社,未经花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78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