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安全带预紧器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18384.3 | 申请日: | 200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4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J·贝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195 | 分类号: | B60R22/19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立鸣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安全带 预紧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安全带的预紧器。
背景技术
通常安全带包括三点连接到车辆承载部件上的一段长度的安全带织带。通常织带的一端附连在安全带锚定器上,该锚定器螺栓连接到座椅和相邻门之间座椅一侧上载荷承载纵向延伸的底盘件上。织带设置成侧向跨过乘客髋部到在座椅相对侧的固定在车辆上的带扣机构上,并然后对角地跨过乘客的躯干,经由织带引导件到安装在邻近门的B柱上的卷收器。带扣机构与可滑动地附连到织带上的带扣舌片配合。
安装在柱件端部处的织带卷收器通过是织带能够在相对低的负载下能受限制地放出而增加由安全带限制的乘客的舒适度。这使受约束的乘客能够运动,例如企及车内的娱乐控制器或存储隔间。偏置该卷收器以保持织带围绕乘客相对拉紧,且包括锁定元件以便在加速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经受指示碰撞的快速的加速度或减速度时将卷收器锁定防止织带放出。
近些年,引入了预紧器来在碰撞时快迅速拉入一段织带来拉紧围绕乘客的安全带。这吸收安全带产生的任何松弛部分并有助于更正确地将乘客定位在位置上以最大化安全带提供的乘客的保护和任何辅助安全约束如安全气囊的保护。
预紧器使用力储存器,诸如火药地操作的气体发生器来提供充分大的推动力以在短期时间内拉紧安全带,理想地在碰撞完全发生作用之前。
预紧器通常位于织带的卷收器端部处,预紧器通常在该处卷绕卷收器机构以拉入一段织带。预紧器还用在带扣固定处以拉回带扣机构。带扣预紧器具有它们能有效地拉入预紧机构的相同直移运动的织带长度的两倍,因为带扣的单次运动会同时拉入跨越乘客的织带的腰部和肩部两个部分。但是在车辆中围绕带扣紧固件的空间有限且在较新的车辆中,尤其是具有高度可调座椅的车辆中有带扣更小且带扣柄更短的倾向。这限制了带扣预紧器的性能。
US 6 565 121 B2讲授了用于机动车辆前排座椅的三点座椅安全带系统,具有固定到车辆座椅的安全带张紧装置。安全带张紧器的活塞-汽缸组件可相对于车辆纵向延伸。
近来预紧器已在邻近门槛的区域用在织带的安全带锚定器端处。因为车辆的该区域空间的限制,这些所谓的门槛预紧器的预紧性能是极为有限的,且它们迄今为止不能单独吸收足够的安全带织带上的松弛部分以满足安全标准。 门槛预紧器先前仅用于补充卷收器和带扣预紧器。US 2005/0206153 A1中提出了门槛预紧器以与三门车辆中的滑动杆结合操作。
已知预紧装置倾向于体积大,且希望使它们的尺寸最小以节省空间而不减损在碰撞时拉入足够长度的座椅安全带织带的能力。该问题通过权利要求1中阐述的本发明得到解决。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紧装置,用于预紧安装在车辆中三点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织带,座椅安全带织带的端部位于门槛和座椅基部两者的附近,该预紧装置包括:汽缸,相对于座椅基部且在所述座椅基部附近的固定位置;活塞,位于汽缸内部,并可沿汽缸移动,活塞通过细长件连接到座椅安全带织带,细长件的第一端用也连接到座椅安全带织带的细长件连接到活塞;用于将活塞沿朝向车辆后部的方向移动的装置,由此与位于汽缸后面的座椅安全带织带引导件结合实现碰撞时沿朝向车辆前部的方向移动座椅安全带织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预紧装置在座椅安全带没有约束乘客的未配戴构造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了座椅安全带约束乘客的配戴构造的图1的预紧装置。
图3示出了座椅安全带约束乘客的预紧构造的图1和2的预紧装置。
图4是图1至3的预紧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放大的图1的部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如“向前”和“向后”,“前”和“后”以及类似术语理解为相对于本发明的安全带预紧装置安装的车辆的前部和后部。类似地,诸如“上”和“下”,“更高”和“更低”的术语理解为相对于本发明的安全带预紧装置安装的车辆乘客厢顶棚和地板的常规定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83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