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和成形品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21175.4 | 申请日: | 2006-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8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赤田征之;高田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工程塑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K5/42;C08K5/13;C08K5/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邸万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组合 成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静电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更具体而言,涉及具有综合而言取得了平衡的良好性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和将该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而得到的成形品。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作为机械强度、耐热性、透明性等优异的树脂,广泛用于电气、电子、OA设备的各种部件、汽车部件、建材、医疗用途、杂货等领域。但是,由于聚碳酸酯树脂的表面电阻率高,因此难以消灭因接触或摩擦等产生的静电,成形品表面会附着污物或粉尘,有损于外观和透明性,另外,还存在着对人体的电击导致的不快感、噪音的产生和设备的误运转等问题。为此,对无损于聚碳酸酯树脂固有的特性、降低表面电阻率、具有防静电性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和将该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而得到的成形品的提供有强烈需求。
现在,作为具有防静电性的碳酸酯组合物,提出了在聚碳酸酯树脂中配合磺酸盐、亚磷酸酯和己内酯类聚合物的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1)。但是,在这些树脂组合物中,流动性的不均匀性大,难以稳定成形,在熔融混炼时和成形时,会发生黄色甚至褐色的着色,另外,还存在着机械强度和防静电性降低的问题。发明人认为:这是由于聚碳酸酯树脂的熔融粘度高、树脂组合物的熔融混炼温度和熔融成形温度变高,其结果是,树脂组合物的热分解趋于显著。
另外,还提出了在聚碳酸酯树脂中配合聚碳酸酯低聚物1~60wt%而构成的聚碳酸酯树脂光学成形品(专利文献2)、在聚碳酸酯树脂中至少含有10重量%的分子量2000~5000的聚碳酸酯低聚物的树脂(专利文献3)。但是,这些方案仅暗示了在用于光学成形品用途的情况下,配合低聚物对流动性有影响。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具有防静电性的树脂组合物中,当提高了流动性时,就有可能显著降低色调和机械强度。因此,需要即使在熔融混炼时、成形时和长时间高温下使用的环境下,也能够抑制黄色或褐色的着色,机械强度和透明性没有显著降低,流动性提高,尤其是也包括耐热性,具有综合而言取得了平衡的良好性能的防静电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将该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得到的成形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47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123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2086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熔融混炼时、成形时和长时间高温下使用的环境下,也能够抑制黄色或褐色的着色,机械强度和透明性没有显著降低,流动性提高,尤其是也包括耐热性,具有综合而言取得了平衡的良好性能的防静电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将该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而得到的成形品。
本发明人等为达到上述目的反复深入研究后,结果发现:在聚碳酸酯树脂中配合磺酸盐(A)而得到的防静电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通过使其中含有特定量的芳香族聚碳酸酯低聚物(B)、己内酯类聚合物(C),就可以得到在熔融混炼时和成形时的着色(色调)、机械强度、透明性没有降低,流动性提高,具有综合而言取得了平衡的良好性能的成形品,从而完成本发明。
尤其是在考虑到耐热性的情况下,意外发现:需要使己内酯类聚合物的配合量在特定量以下。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配合下述通式(1)所示的磺酸盐(A)0.1~5.0重量份、芳香族聚碳酸酯低聚物(B)0.1~10重量份、己内酯类聚合物(C)0.01~8重量份而形成;以及提供一种将该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而得到的成形品。
在通式(1)中,R1为碳原子数1~40的烷基或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R2~R5各自独立,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芳基,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能够得到即使在熔融混炼时、成形时和长时间高温下使用的环境下,也能够抑制黄色或褐色的着色,机械强度和透明性没有显著降低,流动性提高,尤其是也包括耐热性,具有综合而言取得了平衡的良好性能的防静电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将该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而得到的成形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聚碳酸酯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工程塑料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工程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11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