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饰板组件以及气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21292.0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8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菅野裕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锦华;黄启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饰板 组件 以及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汽车副驾驶座等上的内饰板组件以及气囊装置,尤其涉及当气囊膨胀时内饰板的门部一边向室内侧转动一边打开的类型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设置在汽车上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具备折叠的气囊、安装该气囊的保持器、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气体发生器)以及配置在该保持器前方的盖或仪表板门部等。
当充气机产生气体时,气囊开始膨胀,盖或仪表板的门部沿着撕裂线开裂并被推开,气囊向车辆室内展开,以保护乘员。
日本特开2004-161182号公报记载了仪表板的门部设置内衬的气囊门支承结构。
图6、图7示出了该公报的图9和图11所记载的结构,在内饰板(此时为仪表板)10的内面上设有撕裂线11、12、13,从而设定门部14。在该门部14附近的内面上固定门框20。该门框20具有固定在门部14上的铰链板部21、包围该铰链板部21的框部22、连接该铰链板部21与框部22的铰链部23以及从该框部22直立设置的腿部24。框部22固定在门部14周围的内饰板10的内面上。铰链部23大致弯曲成U字形,并没有固定在门部14上,而是与门部14隔开。
在腿部24的钩挂孔25上钩挂住保持器30的钩部31。气囊32(图7)折叠收纳在该保持器30内,能够借助充气机33膨胀。
当充气机动作时,气囊32开始膨胀。通过由该气囊32从内侧推压门部14,撕裂线11~13断裂,如图7所示那样,门部14一边向室内侧转动一边打开。
铰链部23允许门部14的打开移动以及上浮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1182号
在上述现有的例子中,门部14的基端侧部分14b并未设置铰链板部21作为内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该门部的基端侧部分得到加强的内饰板组件以及具备该内饰板组件的气囊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饰板组件,该内饰板组件具备:内饰板,该内饰板具有被气囊从内侧推压而向车辆室内侧转动打开的门部,以及门框,该门框固定在该内饰板的该门部及其周围的内面上;该门框具备:铰链板部,该铰链板部固定在该门部上;框部,该框部包围该铰链板部,固定在该门部周围的内饰板内面上;铰链部,该铰链部连接该铰链板部和框部,与所述门部中打开时的基端侧部分相对,并且与该基端侧部分隔开;以及腿部,该腿部从该框部直立设置,该内饰板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对该门部的该基端侧部分进行加强的加强机构。
加强机构可以设置在上述门部的内面上。
该加强机构可以是肋。
该肋可以在连接该框部和铰链板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可以在上述铰链板部中面临该铰链部的部位上设置开口,上述肋延伸设置到该开口内。
上述加强机构可以是伸出片,该伸出片与上述铰链板部相连,从铰链板部延伸至上述门部的基端侧部分的内面,并固定在该内面上。
可以在上述内饰板的门部的基端侧部分的内面上沿着上述框部设置撕裂线。
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面的内饰板组件、与该内饰板的门部的内侧相向配置的保持器、收纳在该保持器中的气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以及连接该保持器和上述门框的腿部的连接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a是铰链部的剖视图,即图1的IIA部分的放大图。图2b、图2c是沿着图2a的IIB-IIB线、IIC-IIC线的剖视图。
图3是门框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铰链部附近的剖视图,图4b是门框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铰链部附近的剖视图,图5b是门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现有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现有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由于内饰板组件的门部的基端侧通过加强机构得到加强,所以可防止该基端侧部分的损伤及飞散。
另外,在门部的基端侧的内面上沿着框部设有撕裂线时,当气囊膨胀时,应力就集中在该撕裂线上,促使撕裂线开裂。
由于该加强机构设置在门部的内面上,所以容易进行制造。
作为该加强机构,从构成简单方面来看,肋是合适的。通过在连接框部与铰链板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该肋,可得到良好的加强效果。此时,在铰链板部中面临铰链部的部位上设置开口,使肋延伸至该开口内,由此能够扩大由肋产生的加强效果所涉及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12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渗透蒸发分离重组新型白酒
- 下一篇:一种模壳构件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