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致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23398.4 | 申请日: | 200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2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青柳智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6B1/04 | 分类号: | B06B1/04;H02K33/1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锦华;黄启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致动器 | ||
背景技术
现在,在以便携电话为代表的移动体通信设备中,搭载并使用来电时通过振动通知使用者来电的功能。为了添加上述这种功能,作为搭载的振动致动器,在日本专利2530518中记载了一种振动致动器,其构造为在马达的旋转轴上设置偏心部件以得到振动。
该振动马达,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偏心部件,从而具有防止驱动时偏心块与安装基板等接触、在基板安装时不需要设置用于防止其他安装部件与旋转的偏心块冲撞的间隔的优点。
并且,由于是通过将内置磁铁的旋转传递到安装在旋转轴上的偏心轴承来得到振动的结构,因而不需要钨合金等昂贵的部件,因此具有有利于成本的优点。
如上所述,在上述振动马达中,使用在旋转轴上安装偏心部件以得到振动的结构。
因此,马达的直径变小时,存在需要通过增大偏心部件的转数来维持振动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并公开有日本实用新型平05-28464、日本专利2003-154314的振动致动器。日本实用新型平05-28464中的结构是通过磁铁与配置在该磁铁周围的线圈之间的相互磁力使磁铁振动。
特开2003-154314中的结构是通过在位于中心部的线圈与该线圈外周的磁铁之间作用的洛仑兹力使磁铁振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使磁铁直接振动的结构,与使偏心块旋转的情况比较时的振动量提高,能够得到使用者足以感知的振动。
并且,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小型化,并且以振动方向垂直于安装基板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使用者可以轻易地感知振动。
但是,由于上述振动致动器中,磁铁由悬架支撑,因此存在小型化、薄型化时振动被悬架所限制的问题。
并且,在小型化发展的过程中,悬架向振动部分上的安装变得困难,其结果很难抑制制造成本。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致动器,结构简单且容易组装,即使薄型化也不会限制振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530518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平04-183240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2003-154314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平05-28464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技术方案1中提供一种振动致动器,具有:
可动件,在壳体内具有沿振动方向磁化的板状磁铁,通过引导轴等部件在振动方向上限制可动范围;和
线圈轭,设在该磁铁外周,由磁场线圈和磁体构成,
以向该线圈通电时在所述可动件的振幅的中心附近产生单一磁极的方式配置所述线圈和所述线圈轭,通过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使所述板状磁铁振动,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板状磁铁的可动件具有由磁体构成的2个杯状的磁轭,所述2个磁轭夹着所述磁铁形成磁隙,由此限制所述可动件的振幅。
在技术方案2中,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具有从所述板状磁铁外缘部对着外周侧的突出部。
在技术方案3中,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所述可动件周边部的线圈具有由板状的磁体构成的线圈轭。
在技术方案4中,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杯状轭铁形成的磁隙为所述板状磁铁的厚度的30~70%。
在技术方案5中,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轭铁外缘部与收纳所述可动件的壳体内部或线圈内壁之间的间隙,限制空气的移动量。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振动致动器,即使小型化也不会限制振动,结构简单,适用于小型化。
本发明的振动致动器的结构是,夹着磁铁设置的轭铁形成磁隙,由此使磁通集中在轭铁端部,通过外周部的磁场线圈和集中在轭铁端部的磁通之间相互的磁力,使具有磁铁和轭铁的可动件振动。
因此,通过将该磁隙设置成使所述可动件沿振动方向不接触壳体内壁,从而驱动时,可动件不与内壁冲撞地振动,可以解决上述振动致动器所具有的悬架限制振幅的问题。
并且,通过在可动件所具有的轭铁与由磁体构成的线圈轭之间作用的磁力,可动件被固定,因此可动件可以相对于振动致动器的底面维持水平的状态。
因此,施加电流时,可动件处于水平状态,磁通集中在线圈轭,不会向引导轴等施加负荷,能够得到上坡良好的振动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未经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33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