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合了气体纯化的固体燃料的气化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气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24294.5 | 申请日: | 200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3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许光文;村上高广;须田俊之;草间滋;藤森俊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IHI |
主分类号: | C10J3/00 | 分类号: | C10J3/00;B01J20/04;C10J3/46;C10J3/48;C10K1/26;C10K1/3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娟;李炳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合 气体 纯化 固体燃料 气化 方法 以及 使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燃料的气化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高效率且更清洁地使固体燃料气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获得足够的反应速度和向反应提供足够的热,通常,气化炉中的煤炭、生物质、各种废弃物等固体燃料的气化是在1123°K附近或更高的高温环境下进行。为了在气化炉内获得上述1123°K附近或更高的高温环境,必须使固体燃料本身一部分燃烧。
但是,使固体燃料本身燃烧,则有燃料的气化效率降低的问题,如果燃料的燃烧和气化在同一反应空间(即气化炉内)进行,则不可避免地会使生成的气化气体中混入大量的CO2和N2等惰性气体,气体产品的纯度和热量降低。
另一方面,在高温下生成的气化气体中CO或CO2的含量较多,而H2的含量较少,例如,为了生产GTL(Gas to Liguid)的合成工艺中必需的富H2气体产品,必须使高温气化气体冷却,独立地进行CO变换反应或除去CO2。
作为同时除去伴随着固体燃料的气化产生的CO2,现有技术已知的方法是使用基于CaO的氧化物等化学药品,在气化炉中吸收气化气体中的CO2,但是在1123°K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为了发生CO2的吸收,从化学平衡关系考虑,必须将气化炉置于20个大气压或更高的高压环境中(参照专利文献1、2等)。
现实中,上述在高压下的气化技术由于成本限制等只能在数百MW的大型能源、燃料生产系统中利用,在各种其它的低容量系统、例如分散型氢燃料电池发电和合成系统中,人们要求通过低压、优选常压下的气化来生产富H2的气体产品。
由此,为了在包括上述GTL的各种能源规模的能源、燃料生产系统中应用,或者为了构建下一代的高效率的发电系统,在低中温和低压下可高效率地气化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即,如果可以实现低中温下的气化,则即使不燃烧固体燃料本身,例如可利用各种工业废热(例如燃汽轮机的排放气体的热等)作为气化的热源,有望实现气化的高效率。另外,即使不放置在高温环境下,例如在常压下、低中温下也可以通过CaO等氧化物化学药品良好地吸收气化气体中的CO2。
另一方面,使固体燃料本身燃烧、使燃料气化的方法(通常的部分氧化物:不使用其它气化剂时;或者自热气化法:使用其它气化剂例如水蒸气或CO2时)中,为了避免燃烧生成的CO2以及由于供给燃烧用空气而提供的N2等惰性气体混入到气化气体中,已知有如下方法:将固体燃料的气化在气化炉中进行,将气化后的碳在与气化炉分离的燃烧炉中燃烧,使热流动介质在气化炉和燃烧炉之间循环,由此使热量由燃烧炉输送给气化炉的循环型双塔式流化床气化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4等)。
上述将燃料气化和碳燃烧分开的气化方法中,为了进一步吸收气化气体中的CO2、生产富H2的气体产品,近年来欧洲开发出了一种被称为AER(Absorption Enhanced Reforming)的气化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1),该方法是向在燃烧炉和气化炉之间循环的热介质中添加CaO化学药品。该AER法中,使用循环流化床,在设置于降液管一侧的气化炉中,在873-973°K且常压的环境下进行生物质的气化,用CaO化学药品吸收CO2,获得高H2含量的气化气体,同时促进气化反应,将由此生成的CaCO3在提升管燃烧炉中再生为CaO,与流动热介质一起再循环至气化炉中。
专利文献1:US4231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598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US4568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4:AT405937B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http://www.aer-gas.de
发明内容
将燃烧(碳)和气化(燃料)分离的上述现有的气化方法是气化反应温度为1123°K以上的高温(专利文献3、4),或973°K左右的低中温(AE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IHI,未经株式会社IHI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42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