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扁平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24729.6 | 申请日: | 2006-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8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森尻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润工社 |
主分类号: | H01B7/08 | 分类号: | H01B7/08;H01B7/00;H01B1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扁平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片材上并排配置多根同轴电缆的扁平电缆。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通过利用电介质来覆盖中心导体并利用由导体线材构成的屏蔽层来覆盖该电介质的外周、再用护套(jacket)来覆盖该屏蔽层的外周而构成,同轴电缆众所周知,它作为高频用的传输线而得到了广泛使用。近年来,这种同轴电缆在细径化,例如,在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是中心导体的直径为0.1mm以下、同轴电缆的外周直径为大致0.35mm左右的极细的同轴电缆。
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例如,为了将笔记本电脑的液晶显示部与本体部电气性相连而使用了多根同轴电缆,它们的配线和连接复杂。作为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这种复杂连接的技术方案,在日本专利特开2004-273333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将多根同轴电缆平行保持在同一平面上而构成的扁平电缆。
上述现有扁平电缆的同轴电缆的端部在从前端起的第一规定长度的范围内将外周侧绝缘包覆(外套)和屏蔽层剥去,使内周侧绝缘包覆(电介质层)露出,从而形成压接部,在从该压接部的内端起的第二规定长度的范围内,以在前端侧留下规定宽度的外周侧绝缘包覆(外套)的形态将外周侧绝缘包覆(外套)剥去,从而形成接地连接部。
采用这种结构的扁平电缆,在接地连接部,露出的屏蔽层被在前端侧留下的具有规定宽度的外周侧绝缘包覆(外套)保持,因此可防止形成屏蔽层的许多横绕的极细电线散乱地松开。但是,在扁平电缆的端部,多根同轴电缆彼此之间很可能会散开,很难准确地保持在同轴电缆之间形成的间距间隔,从而存在当在扁平电缆的前端压接连接连接器时的连接可靠性、当将屏蔽层接地连接时的连接可靠性下降的问题。例如,在将扁平电缆的前端与等间隔排列的连接器的压接接头相连的场合,若各根同轴电缆散乱,则将压接接头插入同轴电缆中的作业会变得极其困难,在最糟的场合,存在因同轴电缆从压接接头上脱落而引起导通不良的问题。
发明的公开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电缆,在该扁平电缆中,在进行上述种类的扁平电缆的复杂而又麻烦的末端处理时,可良好地保持扁平电缆所使用的多根同轴电缆之间的间距精度,可防止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散开,而且,在各同轴电缆的前端部也可将各同轴电缆保持在规定位置上,可保持间距精度,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复杂而又麻烦的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扁平电缆是一种多根同轴电缆的至少端部被并排固定配置在片材上的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轴电缆的电气性连接用的所述扁平电缆末端处理部分的中间部分,所述片材在所述扁平电缆的整个宽度上以带状残留形成。
由此,由于通过扁平电缆末端处理而在扁平电缆的端部露出的多根同轴电缆的中间部分被固定在带状残留形成的片材上,因此在扁平电缆的端部,各同轴电缆不容易散开,可良好地保持同轴电缆之间的间距精度,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复杂而又麻烦的电气性连接。
本发明的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片材上的所述同轴电缆未进行电缆末端处理。由此,露出的多根同轴电缆的带状片材部分上的外套在固定于该带状片材上的状态下被保持,因此在扁平电缆的端部可预先将该同轴电缆集在一起。
本发明的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状片材与所述扁平电缆的前端之间,所述同轴电缆的电介质层或所述电介质层和中心导体露出,在所述带状片材与所述扁平电缆末端处理部分的处理端部之间,所述同轴电缆的屏蔽层露出。由此,可防止形成屏蔽层的许多横绕的极细导体线材散乱地松开。
本发明的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状片材与所述扁平电缆末端处理部分的处理端部之间,为了一起接地而在所述屏蔽层上接合有一起连接用的金属棒。由此,利用带状片材与扁平电缆末端处理部分的处理端部之间的引导功能,可容易地将金属棒配设在规定位置上,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屏蔽层的接地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扁平电缆的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扁平电缆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图1的扁平电缆的同轴电缆的截面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扁平电缆的一前端侧面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扁平电缆的加工处理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扁平电缆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另外,下面说明的实施形态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中的发明,而且并非在实施形态中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对于发明的解决方案而言都是必须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润工社,未经株式会社润工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47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