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材成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28217.7 | 申请日: | 200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7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泉英治;大桥和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37/02 | 分类号: | B21D37/02;B21D39/04;B21D41/04;B21D53/8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材 成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同时对管材特别是对排气管等双重管进行颈缩(绞り)加工和/或凿密(かしめ)加工的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和2介绍了一种能够在模具之间对管材进行成形的装置。作为一种对作为管状构件的接地端子进行凿密的成形装置,专利文献1介绍了在合模时形成六角形成形部的6个分割模具上,安装了压纹加工用的冲头的结构。
另外,作为凸起成形装置,专利文献2介绍了一种将内侧模具设置在外侧模具内,将成形部设置在该内侧模具内的结构。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339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25141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介绍的成形装置中,由各个油压缸使每个分割模具进退。因而油压缸数量增加,装置体积庞大,而且作用在每个分割模具上的力也未必均匀。此外,不能同时进行颈缩加工和凿密加工。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介绍的成形装置为凸起加工用装置,因此将压力流体供给到管材内侧,使管材向外侧变大成形,虽然在管材内均匀地控制成形压力,但是不适合颈缩加工和凿密加工。而且在管材为双重管时,制约增大,能够成形的形状受限。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成形装置,包括外模具和配置在该外模具内的内模具,所述外模具由上下分割模具构成,这些上下分割模具中的一个能够相对于另一个相对地进退运动,在上下分割模具上形成了构成所述内模具的配置空间的滑动面,而且所述内模具分割为4个分割模具,这4个分割模具的外侧面构成与所述上下分割模具的滑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并且4个分割模具的内侧面构成成形面,进而在4个分割模具的侧面间设置有向开方向施力的弹性构件。
在上述结构中,即使翻转90°左右设置上下分割模具,作为成形装置的功能没有变化,因而,在本发明申请中规定的上下分割模具也包含左右分割的结构。
而且,所述滑动面相对于上下分割模具的进退运动方向倾斜45°最能发挥效果。此外在所述成形面上形成了颈缩加工用成形面和凿密加工用成形面,凿密加工用成形面跨邻接的分割模具而形成,将均匀负荷施加在各个分割模具上。
而且,作为使用上述成形装置的管材成形方法的一个示例,将双重管插入在构成所述内模具的4个分割模具的中心配置的模芯上,然后使构成所述外模具的上下分割模具之一向闭合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使构成所述内模具的4个分割模具朝向中心均匀地移动,在形成于4个分割模具的内侧面上的成形面处对所述双重管同时实施颈缩加工和凿密加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成形装置,由于内模具的各个分割模具而使作用在管材上的成形压力均匀,因而能够进行精密的颈缩加工和凿密加工。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同时进行颈缩加工和凿密加工,能够减少现有技术的工序数量。
此外,通过将进行凿密加工的成形面跨邻接的分割模具设置,在成形时能够均匀地施加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成形装置的开模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构成上述成形装置的内模具的4个分割模具中1个分割模具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成形装置的成形装置开模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成形后的排气管的端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这里,图1是本发明成形装置的开模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构成上述成形装置的内模具的4个分割模具中1个分割模具的立体视图。图3是上述成形装置的成形装置开模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成形后的排气管的端部的视图。
成形装置包括外模具1和内模具2。外模具1由上下分割模具11和12构成,上方分割模具11与滑动构件13卡合,由图中未示的油压缸或电动机驱动,相对于下方分割模具12进退运动。
在上述外模具1的上方分割模具11的下面形成了构成反V字状的平滑滑动面11a和11b,在下方分割模具12的下面形成了构成反V字状的平滑滑动面12a和12b,将上述内模具2设置在由所述滑动面11a、11b、12a和12b所包围的空间内。
另外,在滑动面11a和11b之间以及滑动面12a和12b之间形成了在合模时下文所述内模具2的分割模具的角部进入的退避凹部11c和12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82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