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显示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平面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30651.9 | 申请日: | 200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8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三上友子;桐本高代志;岩永庆二;松本彻;菅顺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G02B1/11;G09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陈海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 显示器 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 ||
1.一种平面显示器部件,至少具有防止反射层、导电层和透明树脂层,在导电层的第一面配置防止反射层,在导电层的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配置透明树脂层,其中,在该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周边部具有从上述第一面侧的最表面到达上述导电层或上述透明树脂层的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在最表面的高度位置处的剖面积A和在该电极的底部的剖面积B满足下式(1),即1<A/B<5 (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到达上述透明树脂层。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是从第一面侧的最表面突出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从第一面侧的最表面突出的高度为10~200μm。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状,在第一面侧的最表面的高度位置处的电极宽度为0.3~4mm,并且,该电极的底部宽度为0.1~1mm。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平面显示器部件为大致长方形,至少相对的两个边中的上述导电层和上述防止反射层的端部位置偏移的最大值为1mm以下。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其特征在于,该平面显示器部件为大致长方形,在该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四个边中的至少相对的两个边上,具有从上述第一面侧的最表面到达上述导电层或上述透明树脂层的电极。
9.一种平面显示器,将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配置于平面显示器本体的可视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平面显示器部件的第二面侧与平面显示器本体紧密接合。
11.一种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制造方法,该平面显示器部件至少具有防止反射层、导电层、透明树脂层和电极,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获得层叠体的第一工序,该层叠体在导电层的第一面具有防止反射层,在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具有透明树脂层;
在该层叠体的周边部形成空隙的第二工序,该空隙从上述第一面侧的最表面到达上述导电层或上述透明树脂层;以及
通过在该空隙中填充导电体而形成电极的第三工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工序中,获得在层叠体的上述第一面侧的最表面上还具有覆盖薄膜的带覆盖薄膜的层叠体,并且,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形成从上述覆盖薄膜的表面到达上述导电层或上述透明树脂层的空隙。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工序中,将导电层、防止反射层和透明树脂层中的至少两个以卷状连续地层叠。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减压环境下进行上述层叠。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利用激光形成空隙。
16.如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显示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工序中,利用滴涂器在空隙中涂敷导电体。
17.一种平面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将层叠体配置于平面显示器本体的可视侧,该层叠体至少具有防止反射层、导电层和透明树脂层,在导电层的第一面配置防止反射层,在导电层的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配置透明树脂层;
在上述层叠体的周边部形成从层叠体的第一面侧的最表面到达上述导电层或上述透明树脂层的空隙;
通过在该空隙中填充导电体而形成电极;以及
连接该电极和外部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06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冷起动减排放控制策略的车载诊断的方法
- 下一篇:球状解码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