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超声冲击处理改进焊轨接头性质质量和可靠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2160.8 | 申请日: | 200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2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E·S·斯塔尼科夫;V·Y·科罗斯特尔;V·维泰亚泽夫;O·科罗尔科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U.I.T.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02 | 分类号: | A47J36/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 |
地址: | 美国阿***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超声 冲击 处理 改进 接头 性质 质量 可靠性 方法 | ||
1、一种通过脉冲处理来改进或产生轨道中的至少一种预定性质以便在所述轨道中获得至少一种技术效应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超声冲击处理对轨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处理;并且
-通过所述超声冲击处理在所述轨道中获得至少一种技术效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超声冲击处理的所述至少一种技术效应是以下技术效应中的至少一种:
-提高了韧性、接触强度、对热和收缩尺寸变化的耐受性、低周和高周持久性、对腐蚀和腐蚀疲劳损伤的耐受性、在可变载荷下的耐久极限和/或冲击阻力;
-与实际标准相比提高了对于材料强度而言的保证的最大可允许载荷;
-在焊接部的剖面中、热影响区带(HAZ)中和/或焊趾中提供了均匀性得到保证的细晶粒结构;
-增加了液相焊接材料的产量;
-提供了脱气的焊接材料;
-由于使液态金属在超声冲击处理脉冲的效应下从熔池的中心进行移动而因此使得优化了在焊接部的边界处的鼓风冷却区域中的热交换和质量交换;
-由于超声冲击处理脉冲的作用所致的现象而因此使得抑制了作为孔隙、液化裂纹、不稳定相、晶粒间沉积物和损伤和/或不良熔合存在的微观和宏观缺陷;
-控制了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应力和结构变形;
-控制了由对材料挠曲模式以及晶粒、子晶粒和镶嵌结构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材料性质;
-优化了拉伸应力区域中的焊接部和热影响区带金属的挠曲模式;
-基于在超声冲击处理效应下改进了的工艺可靠性和接头质量而使得扩展了技术参数的范围且使得当对焊接接头进行制备来进行焊接时以及在焊接过程中的限制最小化;以及
-改进了焊接接头的焊接后热处理工艺的统计学可靠性且消除了对焊接接头进行的热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超声冲击处理的所述至少一种技术效应是以下技术效应中的至少一种:
-在焊接部、热影响区带、焊趾、索氏体结构和/或贝氏体结构中具有细晶粒和良好的晶粒均匀性;
-消除了缺陷,所述缺陷包括热裂纹、气孔、孔隙、熔渣夹杂物和/或不良熔合;
-提高了冲击强度、接触强度、对热和收缩尺寸变化的耐受性、低周和高周强度、对腐蚀和腐蚀疲劳损伤的耐受性、和/或在可变载荷下的疲劳极限和冲击阻力;
-与目前的标准相比增加了在材料强度水平下的保证的最大可允许载荷;
-增加了液相焊接材料的产量;
-由于使液态金属在超声冲击处理脉冲的效应下从熔池的中心进行移动而因此使得优化了在焊接部的边界处的鼓风冷却区域中的热交换和质量交换;
-通过超声冲击处理脉冲的作用而导致抑制了微观和宏观缺陷,所述微观和宏观缺陷包括孔隙、液化裂纹、不稳定相、晶粒间沉积物和损伤以及不良熔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对所述轨道的所述至少所述部分进行焊接或联接之前、焊接或联接过程中、焊接或联接之后发生通过超声冲击处理对所述轨道的所述至少所述部分进行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受到超声冲击处理的所述轨道的所述至少所述部分是焊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受到超声冲击处理的所述轨道的所述至少所述部分是轨道头部、轨道底部或轨道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轨道的所述至少所述部分在其制造之后、在使用区域中进行组装之前或之后、作为维护和防止损伤过程的一部分或者在严重的磨损之后受到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超声冲击处理是由工具提供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工具是机械化工具或手动工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工具被置于电车上,所述电车在所述超声冲击处理过程中可沿所述轨道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工具被置于电车上,所述电车在所述超声冲击处理过程中沿所述轨道是固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U.I.T.有限责任公司,未经U.I.T.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216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