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2821.7 | 申请日: | 2006-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7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本多武道;穗满政敏;折原达也;藤森纪幸;铃岛浩;中土一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5/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内 导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被吞入到被检体内的胶囊型内窥镜等被检体内导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内窥镜领域,推出了一种配备有摄像功能和无线通信功能的胶囊型内窥镜。该胶囊型内窥镜具有这样的构造:为了进行观察(检查),该胶囊型内窥镜在从作为被检体(人体)的被检者的口被吞入之后到自被检者的生物体自然排出为止的观察期间里,随着例如食道、胃、小肠等内脏器官的蠕动运动,在其内部(体腔内)移动,利用摄像功能依次进行摄像。
另外,在这些内脏器官内移动的该观察期间里,由胶囊型内窥镜在体腔内拍摄的图像数据,依次通过无线通信等无线通信功能被发送到被检体的外部,被存储在设置于外部的接收装置内的存储器中。通过让被检者携带具有该无线通信功能和存储功能的接收装置,被检者即使在吞入胶囊型内窥镜之后到将其排出为止的观察期间里,也不会被限制自由,可以自由行动。在观察之后,可以由医生根据存储于接收装置的存储器中的图像数据,将体腔内图像显示在显示器等显示部件上,从而进行诊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111号公报
但是,由于胶囊型内窥镜的外周面为圆筒形状,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将摄像部配设于经由胶囊型内窥镜外周面拍摄体腔内图像的位置的情况下,易于因外周面的透镜效果而导致图像扭曲、或在拍摄时产生杂光(flare)、暗影(shading)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消除摄像时的问题而改善图像,谋求提高图像质量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被导入到被检体内,拍摄上述被检体内的图像,其特征在于,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包括外壳、平面部和摄像部;上述外壳至少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且内部为水密;上述平面部在上述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一部分形成平面;上述摄像部在上述外壳内部配设于可经由上述平面部拍摄外部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平面部形成为比上述外周面凹陷的凹截面形状。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平面部形成为比上述外周面突出的凸截面形状。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外壳由第1及第2外壳构件形成,该第1及第2外壳构件由相对于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行进方向上的中心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构成。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由遮光构件形成除了上述摄像部的摄像区域之外的上述平面部和上述外壳。
另外,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被导入到被检体内,拍摄上述被检体内的图像,其特征在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包括外壳、透镜部和摄像部;上述外壳至少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且内部为水密;上述透镜部形成在上述圆筒形状的外周面的局部,且具有曲率;上述摄像部在上述外壳内部配设于可经由上述透镜部拍摄外部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除了上述透镜部之外的外壳由遮光构件形成。
本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在外壳的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一部分形成有平面部,在可经由上述平面部拍摄外部的位置配设有摄像部,因此,可以起到防止透镜效果、消除拍摄时的问题而改良图像质量、谋求提高图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型被检体内信息获取系统的概念的系统概念图。
图2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概略构造的实施例1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2中的箭头A方向看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与图2相同的胶囊型壳体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电路构造的概略框图。
图6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概略构造的实施例2的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概略构造的实施例3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林巴斯株式会社,未经奥林巴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2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