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部件和其制造方法、及具备轴承部件的轴承装置和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3972.4 | 申请日: | 2006-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3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日比建治;山本康裕;山本哲也;笹部光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17/02 | 分类号: | F16C17/02;F16C33/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部件 制造 方法 具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部件和其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具备轴承部件和在与该轴承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轴承间隙的轴的轴承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这种轴承部件作为如下轴承部件优选地使用,即,利用在成为电铸部成形母体的靠模表面析出的面模仿靠模表面的面精度而可高精度地形成这一情况,由该电铸部的析出面构成轴承面。
例如,特开2003-5655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案有将电铸部作为插入部件一体地模成形的轴承部件及具备该轴承部件的轴承装置。该轴承部件的特征在于,在成为电铸部的成形母体的靠模轴的非导电性遮蔽部以外的区域析出成形作为电铸壳的圆筒状的电铸部,将该电铸部作为插入部件由树脂对轴承部件进行模成形,之后将轴承部件的电铸部自靠模轴分离,由此,可将成为分离面的电铸部的内周面直接作为轴承面使用。根据该轴承部件,由于作为电铸壳的电铸部的内周面形成轴承部件的轴孔,故正圆度及内径尺寸精度高且滑动性也良好,可使与插入轴孔的轴部件之间的余隙极小,从而可进行精密的旋转、滑动或滑动旋转。
另外,最近如特开平10-246223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所示,已知实现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的降低,通过树脂形成轴承部件的结构。
专利文献1:特开2003-565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246223号公报
在利用上述方法形成的轴承部件中,由于电铸部和靠模轴的分离伴随残留应力的释放而进行,因此,分离后的靠模轴的外周面和电铸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在轴向为均匀宽度。目前,由于电铸部在轴承部件的轴向全长形成,故在上述方法中,在轴承部件的内周面和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只在轴承部件的全长得到均匀宽度的间隙。
但是,根据对于轴承的要求特性,有时也寻求局部不同的宽度的间隙。例如为防止油泄漏等,而在轴承部件的端部形成密封空间的情况下、或在两个轴承面之间形成避让部及油槽的情况下,需要在轴承部件的内周面和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宽度比轴承间隙大的间隙。
这样,半径方向尺寸与轴承间隙不同的间隙(异径间隙)即使在例如对电铸部的内周面实施后加工使其内径尺寸扩大也能够得到,但由于电铸部的厚度通常为1mm以下,故考虑精度方面及成本方面是不实用的。
如上所述,若为由树脂形成轴承部件的情况,则内周面的微小台阶可通过在模具上预先形成与这样的台阶对应的部分来成形,但该情况下模具的加工成本也增大,故不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构成的,其技术课题在于,通过以低成本地设置高精度的异径间隙,实现轴承性能及密封性能的提高。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部件,其具备电铸部和与电铸部一体形成的成形部,且在电铸部的内周面形成有支承轴部件的轴承面,其特征在于,内周面由成形部的内周面和电铸部的内周面形成,且成形部的内周面为相对于电铸部的内周面具有台阶的成形面(权利要求1)。
这样,根据本发明,由于轴承部件的内周面由成形部的内周面和电铸部的内周面形成,故与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不仅在与电铸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而且还在与成形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此时,成形部的内周面相对于电铸部的内周面具有台阶,由此可在成形部的内周面和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异径间隙。另外,由于可高精度地得到通过电铸加工形成的电铸部的内周面,并且以成形部的内周面为成形面,从而也可以高精度地得到成形部的内周面。因此,可高精度地得到形成于这些内周面和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异径间隙。
上述构成的轴承部件可作为如下轴承装置被提供,即,例如具备该轴承部件和插入轴承部件的内周的轴部件,且在成形部的内周面和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半径方向的间隙(权利要求3)。该情况下,可利用所述半径方向的间隙形成密封空间(权利要求4)。另外,也可以利用所述半径方向的间隙形成避让部(权利要求5)。
另外,作为异径间隙的形状,考虑电铸部和成形部中某一方的内周面配置于另一方的内周面的轴向两侧的构成(权利要求2)。例如在通过上述半径方向的间隙形成密封空间的情况下,优选将成形部的内周面配置于电铸部的内周面的轴向两侧,在轴承装置的轴向两端形成所述半径方向的间隙。另外,在由所述半径方向的间隙形成避让部的情况下,优选将电铸部的内周面配置于成形部的内周面的轴向两侧,在多个轴承面间形成所述半径方向的间隙。当然,作为本发明的异径间隙,不限于上述示例的构成,可采用各种形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39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