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地下区域生产烃物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4679.X | 申请日: | 2006-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8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H·J·梵德普莱格;T·H·蒂奥;P·L·苏德维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长青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区域 生产 物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地下区域生产含烃物流的方法,其中将注入流体注入地下区域。
背景技术
已知将注入流体注入地下区域如油田或气田中以在其中保持所需的压力从而改进所需烃物流从地下区域的生产。在石油是要从油田生产的烃物流的情况下,这称为‘提高采油率’(也称为‘EOR’)。为了EOR提出在油田中注入的注入流体是a.o.天然气(NG)、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注入流体如NG、CO2和N2在油田中的注入已经描述于如《World′s Largest N2-generation Plant,Commissioned forCantarell Pressure Maintenance》,J.C.Kuo,Doug Elliot,Javier Luna-Melo,Jose B.De Leon Perez,公开于Oil & Gas Journal,2001年3月12日。描述这种注入流体使用的其它出版物是例如CA-A-2147079、CA-A-2261517、CA-A-2163684和US-A-4161047。
以上和其它已知的注入流体具有几个缺点。天然气本身太昂贵而不能用于注入。使用空气分离单元(ASU)生产氮气的通常方法也相对昂贵。
进一步的问题是已知的注入流体通常在低压力下获得和结果是必须在注入油田采用压缩步骤,从而导致另外的成本。
US-A-4512400描述了从天然气制备LPG类型注入流体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将天然气首先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的混合物及其次将这种气体混合物用作费-托合成中的原料。将包含乙烷、丙烷和丁烷的气体(即LPG类型气体)从合成产物分离和用作注入流体。
EP-A-1004746描述了通过将伴生气部分氧化为一氧化碳和氢的混合物而提高采油率。这种混合物用作费-托合成中的原料以获得液体 烃产物和废气。这种废气包含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和C1-C5烃。这种废气用作燃料以在膨胀/燃烧过程如结合的燃气涡轮/蒸汽轮机循环中产生能量。产生的能量接着用于石油从地面下储集层的次级采出和/或提高采出。
US-A-4512400和EP-A-1004746的方法的缺点是费-托工艺步骤是方法的一部分。这样的工艺步骤使方法变复杂。
US-A-3150716描述了从地下区域生产烃物流的方法,其中使用包含合成气体的注入流体。通过将甲烷和蒸汽催化转化(即蒸汽重整)为合成气体混合物而获得注入流体。
US-A-4434852描述了注入流体的制备。注入流体是烟道气,它可以在锅炉或内燃机中获得。
在Chenglin Zhu等人,An EOR application at Liaohe Oil fieldin China,Test for pumping Boiler Flue Gas into Oil Wells,First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rbon Sequestration的文章,2001年5月15-17日,华盛顿DC,USA中,将在点火锅炉中获得的烟道气描述为注入流体。
使用烟道气的缺点是直接获得的烟道气的氧含量为约3.5vol%,该氧含量太高而使烟道气不能直接用作注入流体。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以降低氧含量。
发明内容
如果要求大量的注入流体,则以上问题是甚至更相关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使以上问题之一最小化。
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生产在地下区域如油田或气田中注入的注入流体的替代方法。
以上或其它目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从地下区域生产含烃物流的方法而达到,其中将注入流体注入所述地下区域,该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含有合成气体的注入流体;
(b)将所述注入流体注入地下区域以在其中获得所需的压力;
(c)从所述地下区域获得含烃物流。
已经令人惊奇地发现根据本发明可以采用经济的方式从地下区域生产含烃物流,特别是如果需要大量注入流体的情况。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是由于合成气体的存在,注入流体基本不含有游离氧(O2)。
要从地下区域生产的烃物流可具有各种组成,但通常是天然气、气体冷凝物、油(也称为粗矿物油)或其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46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