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照相感光体、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5249.X | 申请日: | 200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三森光幸;广井政行;高村宽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5/06 | 分类号: | G03G5/06;G03G5/05;G03G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香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照相 感光 使用 成像 装置 以及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导电性支持体上形成有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电气特性、稳定性和耐久性良好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用该感光体的成像装置以及电子照相盒。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技术可得到即时性、高品质的图像等,因此近年来其不仅被用于复印机领域,还被广泛用于各种打印机、印刷机领域。
对于作为电子照相技术的核心的感光体而言,作为其光导电材料,以往使用硒、砷-硒合金、硫化镉、氧化锌等无机系光导电体,到现在变成了以使用无公害且具有成膜容易、制造容易等优点的有机系光导电材料的感光体为主流。
根据有机感光体的层构成分类,已知有将产生电荷的物质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形成的所谓单层型感光体、将电荷产生层和电荷移动层层积形成的层积型感光体。由于层积型感光体是通过将效率高的电荷产生物质以及电荷移动物质分在不同的层并进行最佳组合,来得到高灵敏度且稳定的感光体,并且由于其材料选择范围宽,容易对特性进行调整,所以层积型感光体的使用广泛。单层型感光体在电气特性方面稍逊于层积型感光体,并且材料选择性也窄,所以其使用有限。另外,电子照相感光体在电子照相处理即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消除静电等的循环中被反复使用,所以期间受到各种应力而发生老化。其中,在化学老化方面,可以举出例如由通常作为充电器使用的电晕充电器产生的强氧化性臭氧、NOx对感光层造成损伤,在反复使用的情况下,有时出现带电性降低、剩余电位上升等电气稳定性的恶化以及与此相伴的图像不良。这些大多是由于感光层中大量含有的电荷传输物质的化学老化引起的。
另外,近年随着电子照相工艺的高速化,要求其高灵敏度化、高速应答化。其中,为了实现高灵敏度化,不仅要求电荷产生物质的最佳化,还需要开发与电荷产生物质组合时表现出良好的特性的电荷传输物质,为了实现高速应答化,需要开发移动度高且曝光时具有充分低的剩余电位的电荷传输物质。作为对高灵敏度化、高速应答化有效的电荷传输物质,已知有使用丁二烯骨架的各种电荷传输物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750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120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302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相对于粘合剂树脂增加电荷传输材料的含量时,大多能实现高灵敏度化、高速应答化,但是机械强度大多会下降,从而导致耐刷性、耐伤性等耐久性降低。所以,期待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即使其电荷传输材料为不降低耐久性的程度的含量也能承受高灵敏度化、高速应答化,并且已知有应用上述文献记载的电荷传输物质来实现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均存在难以形成均匀的感光层的问题,感光体在长期保存、寒冷地域保存、长期使用等时,存在感光层因不溶成分而发浑,电气特性发生恶化的问题。所以,利用上述文献公开的技术得到的感光体耐受臭氧等氧化性物质的能力弱,在成像装置(电子照相装置)内部反复使用的情况下,存在特性劣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完成的。即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成像装置以及电子照相盒,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气特性和各种特性优异,并且能形成均匀的感光层,其重复特性也优异。
为此,本发明人对满足上述要求的电荷传输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以某个恒定的份数使用具有特定结构式的电荷传输物质时,改善了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气特性、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具有下述要点。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是在导电性支持体上形成有感光层的层积型电子照相感光体,其特征在于,该感光层含有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该感光层中所含有的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与其含有的全部粘合剂树脂的重量之比为0.15~0.6,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在全部电荷传输物质中最大。
(通式(1)中,Ar1、Ar2和Ar3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Ar4和Ar5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n1和n2各自独立地表示1~3的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52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紫杉醇增强物的合成
- 下一篇:一种信源数估计方法及其波达方向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