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灯箱及其光反射板以及光反射板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35689.5 | 申请日: | 200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大出谦;泽本刚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G02F1/13357;F21V7/04;G09F13/14;F21V7/22;F21Y101/02;G02B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灯箱 及其 反射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点状光源的内照式灯箱以及用于该灯箱的光反射板及光反射板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可适用于电饰招牌、内照式标识、液晶显示装置、照明器具等的背光灯的灯箱及其光反射板以及光反射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内照式灯箱使用荧光灯或冷阴极管等的直管状光源。但是,荧光灯使用寿命短,例如就40W的一般直管状的荧光灯而言,其寿命为12000小时左右,安装于高处的便利商店或车站的招牌等的灯箱的场合,在每次荧光灯断开时怎么也无法进行荧光灯的更换作业,所以一年一次一起进行荧光灯的更换,但是存在必须夜间进行高处作业等的问题。
另外,就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直下式灯箱而言,使用寿命较长且为50000小时左右的冷阴极管。但是,冷阴极管以亮度变成1/2的时间作为寿命,存在经过50000小时后则亮度变成1/2的问题。而且,冷阴极管由于要施加1000V的高电压使用,因此还存在容易引起伴随漏电的故障的问题。
于是,最近,提出了将LED用作光源的内照式灯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以LED为光源的灯箱,通过在平面状光反射板上配置多个LED,并且在LED和光反射面的前方配置具有透光性的塑料板而构成。若如上所述将LED用作光源,则比使用了冷阴极管的情况能够减少经过50000小时时的亮度下降。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83148号公报。
但是,LED由于所放射的光的指向性强,因此若在平面状光反射面上配置LED,则存在在灯箱表面上产生LED的光直接到达的明亮地方和光不能到达的暗的地方,并且灯箱的表面照度发生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使用了LED之类的光指向性强的光源的情况下,表面照度也不会发生不均匀的灯箱及其光反射板以及光反射板的制造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灯箱的特征在于:具备配线板、排列在上述配线板上的多个点状光源、配置在上述点状光源的周围的光反射板、以及与上述光反射板相对地配置的透光性的光漫射表面板,上述光反射板具有包围上述多个点状光源的各个并形成为倒置多角锥形状的多个容纳凹部,将上述点状光源分别插通到形成于上述容纳凹部底部的插通孔中,并且上述多个容纳凹部的顶部与各自邻接的容纳凹部的顶部连接,上述容纳凹部的顶部位于从上述点状光源的发光部到上述光漫射表面板的距离的二等分点以下且上述点状光源的发光部以上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上述点状光源最好是LED。
最好在上述光反射板与上述光漫射表面板之间配置具有多个贯通孔的光漫反射板。
上述光漫反射板的两面上的可见光的光漫反射率最好都是90%以上。
上述光反射板及光漫反射板最好由在内部具有平均气泡直径为光的波长以上50μm以下的微细的气泡或气孔的热塑性树脂的薄膜或薄片构成。
上述热塑性树脂的薄膜或薄片最好由厚度为200~2000μm、比重为0.1~0.7、可见光的光漫反射率为90%以上的热塑性聚酯泡沫体构成。
上述光漫射表面板最好全光线透射率为20~50%、反射率为50~80%。
本发明的灯箱的光反射板的特征在于,具有包围多个点状光源的各个并形成为倒置四角锥形状的多个容纳凹部,在这些容纳凹部的底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插通点状光源的插通孔,并且上述多个容纳凹部的顶部与各自邻接的容纳凹部的顶部连接,具有:具有形成上述容纳凹部的相互相对的两个面的山部且在上述山部具有山形的开口的第一部件;和以直线状贯通于上述开口的方式插入的山形的第二部件,通过在上述第一部件的开口插入上述第二部件从而形成上述容纳凹部。
本发明的灯箱的光反射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灯箱的光反射板具有包围多个点状光源的各个并形成为倒置四角锥形状的多个容纳凹部,在这些容纳凹部的底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插通点状光源的插通孔,并且上述多个容纳凹部的顶部与各自邻接的容纳凹部的顶部连接,形成具有形成上述容纳凹部的相互相对的2面的山部并在上述山部具有山形的开口的第一部件,形成以直线状贯通于上述开口的方式插入的山形的第二部件,通过在上述第一部件的开口中插入上述第二部件从而形成上述容纳凹部。
在上述第一部件的开口中插入上述第二部件之前,最好使上述第一部件的山部的顶角的角度比预先设定好的角度小,并且,上述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最好分别对薄膜或薄片进行冲裁后弯曲而形成。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56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发工具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制造电子器件、基板和半导体器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