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赋活剂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6173.2 | 申请日: | 2006-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8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千贺博文;韩忠朝;蔡定芳;栗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9/64 | 分类号: | C12N9/64;C12N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权陆军;黄可峻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细胞 细胞 赋活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类凝血酶的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赋活剂,涉及一种包括对动物给予有效量的类凝血酶步骤的赋活该动物中的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方法,以及类凝血酶用于赋活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用途。
背景技术
发生于人类的疾病可大致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在传统的医学中,内科治疗主要用于功能性疾病,而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用于器质性疾病。然而,大多数内科治疗是对症治疗,很多情况下不能根治疾病。此外,外科治疗是侵害性治疗方法,其通过摘除全部或者部分损伤的器官进行,从而导致器官功能的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另一方面,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被作为外科治疗的替代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技术问题,比如用于抑制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副作用,以及诸如捐献者严重短缺和卫生保健费增加等社会问题。此外,在使用人工器官治疗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其包括技术问题,比如不能代替该器官功能和生物相容性,以及诸如卫生保健费增加等社会问题。
再生医学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治疗方法在当前引起了关注。再生医学是指积极地利用细胞、对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引起功能紊乱或功能障碍的组织和器官进行结构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根据利用细胞的方式再生医学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一种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从捐献者收集胚胎干细胞、胎盘血液来源单个核细胞、血液来源单个核细胞或者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细胞增殖和/或分化,并通过移植将所选的未分化的(干细胞和/或祖细胞)和/或已分化的细胞导入患者身体;
(2)一种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从该患者收集体干细胞(somatic stemcells)、血液来源单个核细胞或者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细胞增殖和/或分化,并通过移植将所选的未分化的(干细胞和/或祖细胞)和/或已分化的细胞导入患者自己的身体;和
(3)一种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刺激患者的身体(例如,通过给药、身体锻炼或者物理疗法等)以赋活存在于该患者损伤器官或组织原位的干细胞和/或祖细胞(被称作为内在(resident)干细胞和/或祖细胞),和/或患者的血液来源或者骨髓来源干细胞和/或祖细胞,而不在体外培养诱导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增殖和/或分化。将该方法定义为“自身再生”(self-regeneration)。
当前再生医学的主流为涉及通过细胞移植从外部导入患者身体的方法(即,上述(1)和(2)的方法)。
其中将已分化的细胞从外部导入患者身体的方法用于皮肤病学、眼科学和整形外科领域,其目标组织或器官为由一种或极其有限种类细胞所构建的组织或器官(例如,皮肤、骨、软骨、角膜和肌肉组织)。然而,关于由多种类型的细胞所构建的实体器官(例如,心脏、肝、肺、肾和脑),适宜地调控这些多种类型的已分化细胞行为的技术还有待充分建立,并且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
另一方面,以下方法为已知的将未分化的细胞从患者身体外部导入的方法。
(1)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治疗方法,其涉及在严重的缺血性疾病和心血管病中从患者身体外部导入干细胞和/或血管内皮祖细胞以促进血管新生,并形成新的血管(Weissman IL:Translating stem andprogenitor cell biology to the clinic: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Science287:1442-1446,2000)。
(2)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的方法,其利用从患者身体外部导入胚胎干细胞(ES细胞)(McCloskey KE等人:Use of embryonic stemcell-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as a cell source to generate vessel structures invitro.Tissue Eng 11:497-505,2005)。该方法还没有达到实际应用,因为培养ES细胞、诱导细胞分化和获得已分化细胞等方法还没有充分建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6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