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6288.1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7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佐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喜开理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洪波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临时夹紧工件—诸如在生产现场待加工的汽车零件等—的夹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第一夹紧杆与第二夹紧杆之间的工件进行夹紧或松开的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露了这种夹紧装置。该夹紧装置中,设置了与安装有工件的桌面正交的夹紧轴,且该工件由设在该夹紧轴上的夹具固定在桌上。该夹紧装置设有水平位置调节单元及高度调节单元,该水平位置调节单元用于移动该桌上的夹紧轴且将该夹紧轴固定于预定位置,该高度调节单元用于调节该桌面与该夹具之间的距离。
该高度调节单元具有内圆筒与外圆筒,它们互相接合以沿纵向方向作相对移动,还具有锁闭及解锁该内圆筒与圆筒的锁闭单元。该锁闭单元具有容纳在该内圆筒内的杆部件,该杆部件绕纵向轴线旋转,藉此来对该内圆筒与外圆筒进行锁闭及解锁。该夹紧装置中,即使该工件的形状改变,该工件仍可通过根据该形状改变调整该夹具的水平位置与高度来确实固定。
在如工厂的生产现场中,该工件在移动经过预定移动路径的时候进行连续的加工。为了改进生产率,对该工件的移动路径进行判断以选择最短的可能路径。这样,该夹紧装置中,需根据该工件的尺寸、形状及移动方向适当调整该夹具的等待位置,以使该夹具不会阻碍处于未夹紧状态工件的移动。当该处于未夹紧状态的夹具的等待位置离该工件太远时,由于将该夹具从夹紧状态转换至未夹紧状态所需时间过长,因此增大了降低生产率的风险。
就此而言,专利文献1中的该夹紧装置,对于处于未夹紧状态夹具的等待位置有许多可改进的地方。例如,提出了图11(a)及11(b)所示的第一夹紧装置110a,它使得可在不限制该工件的移动方向的情况下,适当改变该处于未夹紧状态夹具的等待位置,具体来说,是水平位置。
如图11(a)所示,第一夹紧装置110a具有底部112、固定至底部112的气缸致动器113以及附接有上夹紧杆114的臂115,该底部112上附接有下夹紧杆111。底部112通过连杆116连接至臂115。气缸致动器113具有缸管117、在缸管117内垂直移动的活塞118及从活塞118的上端朝缸管117的上方延伸的活塞杆119。活塞杆119上端与臂115枢接。
第一夹紧装置110a还包括可拆卸地附接至活塞杆119的外圆周的隔套120。通过将两块对称的槽状部件分别放置在活塞杆119的左右两侧,并且通过螺栓等将其固定而形成隔套120。隔套120固定在活塞杆119的外圆周。
将具有不同长度L的多种类型隔套120的第一夹紧装置110a作为固定装置供用户使用。以这样一种状态来使用第一夹紧装置110a,即,从具有不同长度L的多种类型隔套120中选出具有所需长度L的隔套120附接至活塞杆119的外圆周。
第一夹紧装置110a中,通过移动缸致动器113的活塞118且以靠近或离开下夹紧杆111的方向旋转上夹紧杆114,可使该工件在上夹紧杆114与下夹紧杆111之间被夹紧或松开。如图11(b)所示的未夹紧状态,隔套120的下端与缸管117上端接触,藉此来限制活塞杆119的向下移动以及使处于未夹紧状态的上夹紧杆114停止在该等待位置。这样,当具有较短长度L的隔套120附接至活塞杆119时,可将该处于未夹紧状态的上夹紧杆114的等待位置改变为靠后的位置。
亦提出了第二夹紧装置110b,其中附接有由图11(a)及11(b)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调节螺钉121来代替第一夹紧装置110a中的隔套120。第二夹紧装置110b中,将可调节至缸管117中预定高度的调节螺钉121设置在缸致动器113的下端。将调节螺钉121拧入缸管117的底部中的螺纹孔(未示),并且通过使该螺纹孔中的调节螺钉121前进或后退,将调节螺钉121的上端调节至缸管117中的预定位置。
第二夹紧装置110b中,处于如图11(b)所示的未夹紧状态中,活塞118的下端面与调节螺钉121的上端接触,藉此来限制活塞杆119的向下移动以及使处于未夹紧状态的上夹紧杆114停止在该等待位置。这样,通过改变缸管117中调节螺钉121上端的高度,可改变该处于未夹紧状态的上夹紧杆114的等待位置。
专利文献1:未经审查的第2003-1537号专利公开。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喜开理株式会社,未经喜开理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62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