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38867.X | 申请日: | 2006-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2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平田裕人;垣花大;井部将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02 | 分类号: | F01N3/02;B01D53/94;F01N3/08;F01N3/24;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排气 净化 装置 | ||
1.一种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具备:
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它们分支地连接于排气通路,并且收集排气气体中的颗粒状物质;
臭氧供给单元,其可在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上游侧分别供给臭氧;和
控制单元,其分别改变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之间的、排气气体的供给量的比例以及臭氧的供给量的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具备至少一个的催化剂装置,其被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靠近上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内,除去排气气体中的规定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具备:收集量检测单元,其个别地检测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收集量;和温度检测单元,其个别地检测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收集量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收集量控制排气气体的供给量的比例,同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控制臭氧的供给量的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单元,对排气气体的供给量的比例被设定为比较小的所述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把流向它的臭氧的供给量的比例设定为比较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可个别地全封闭流向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排气气体的通路,并且可个别地全封闭流向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臭氧的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具备个别地检测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收集量的收集量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选择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中收集量低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作为排气气体的供给对象。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单元,
在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中所述收集量比较大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所述温度,低于规定的低温侧基准值的情况下,把流向该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臭氧供给量设定为规定的最大量,
在该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所述温度,超过所述低温侧基准值的情况下,基于排气气体中的NOX浓度设定流向该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臭氧供给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中所述收集量比较大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所述温度,低于规定的低温侧基准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收集量比较小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作为臭氧的供给对象。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温度超过规定的高温基准值的情况下,停止来自所述臭氧供给单元的臭氧的供给。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还具备升温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升温单元,在被选择作为排气气体的供给对象的所述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的所述温度,超过规定的高温基准值的情况下,使该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升温。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具备检测所述至少一个的催化剂装置的温度的催化剂温度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的催化剂装置的温度,控制所述臭氧供给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排气通路的分支点具备排气控制阀,其可在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之间改变排气气体的供给量的比例。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臭氧供给单元具备臭氧控制阀,其可在所述多个的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之间改变来自单一的臭氧供给源的臭氧的供给量的比例。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颗粒状物质收集装置具备:在单一的外壳内相互邻接并且相对排气气体流向并列地划分形成了的多个过滤室;分别被配置于这些过滤室的过滤部件;和切换排气气体所流入的所述过滤室的阀单元,
所述臭氧供给单元分别被配置于所述多个过滤室,所述阀单元被配置于所述臭氧供给单元的上游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886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