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镍氢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9499.0 | 申请日: | 2006-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7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泉康士;前田泰史;木原胜;远藤贤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30 | 分类号: | H01M10/30;H01M4/38;H01M2/16;H01M4/52;H01M4/24;H01M4/62;H01M4/32;H01M4/6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香兰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镍氢蓄电池。
背景技术
镍氢蓄电池由于其高容量特性而具有广泛的用途。但是,镍氢蓄电池容易通过自放电减少剩余容量,充电后隔一段时间再使用时,就需要再次充电。
为了改善这种自放电的问题,例如,在特开昭62-115657号公报公开的镍氢蓄电池中,使用了磺化处理后的聚烯烃系树脂制成的无纺布作为隔板。
但是,即使在上述公报的采用了隔板的镍氢蓄电池中,也不能充分地抑制自放电。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们新开发出了一种能够长期抑制自放电的镍氢蓄电池,但是在该新开发的电池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抑制自放电,但充电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作电压会降低。
将工作电压降低的电池应用于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的电源的情况下,若电池的工作电压低于按每台设备设定的放电截止电压(放电终止电压),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仍然产生了在使用之前再次充电的必要。特别是,这种事态会发生在DSC(数码相机)等要求电源高速放电的设备中,在DSC的情况下,例如设定放电介质电压为1.08V。
另外,例如即使设备正在工作,但在根据工作电压检测到电池的剩余容量,并由液晶面板或LED来显示剩余容量降低的情况下,虽然剩余容量足够,但仍会显示剩余容量降低。在为DSC的情况下,例如工作电压低于1.205V时,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态。
因此,对镍氢蓄电池而言,不仅要抑制自放电,还要寻求抑制工作电压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其能长期抑制自放电,并且还能抑制工作电压的降低。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反复地研究,结果,想出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其具备与碱性电解液一起收纳在容器内的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卷绕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而构成,所述正极板包括:氢氧化镍粒子、覆盖所述氢氧化镍粒子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以钴的平均价数大于2价的钴化合物为主体的覆盖层、和分布于所述氢氧化镍粒子之间且作为金属元素仅含有Nb和Y的添加剂。所述负极板含有氢包藏合金,该氢包藏合金具有以通式:((PrNd)αLn1-α)1-βMgβNiγ-δ-εAlδTε(式中,Ln表示从由La、Ce、Pm、Sm、Eu、Gd、Tb、Dy、Ho、Er、Tm、Yb、Lu、Ca、Sr、Sc、Y、Ti、Zr和Hf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T表示从由V、Nb、Ta、Cr、Mo、Mn、Fe、Co、Zn、Ga、Sn、In、Cu、Si、P和B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下标α、β、γ、δ、ε分别表示满足0.7<α、0.05<β<0.15、3.0≤γ≤4.2、0.15≤δ≤0.30、0≤ε≤0.20的数)表示的组成,并且Co的含有量在2质量%以下。所述隔板包括具有磺酸基的纤维,作为溶质的主体,所述碱性电解液含有氢氧化钠。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其具备与碱性电解液一起收纳在容器内的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卷绕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所述正极板包括:氢氧化镍粒子、覆盖所述氢氧化镍粒子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以钴的平均价数大于2价的钴化合物为主体的覆盖层、和分布于所述氢氧化镍粒子之间且作为金属元素仅含有Nb和Y的添加剂。所述负极板包括:在表面形成有厚度2μm以上的镍镀层的基板、和Co的含有量在2.0质量%以下的氢包藏合金粒子。所述隔板包括具有磺酸基的纤维,作为溶质的主体,所述碱性电解液含有氢氧化钠。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其具备与碱性电解液一起收纳在容器内的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卷绕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而构成,所述正极板包括:氢氧化镍粒子、覆盖所述氢氧化镍粒子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以 钴的平均价数大于2价的钴化合物为主体的覆盖层、和分布于所述氢氧化镍粒子之间且作为金属元素仅含有Nb和Y的添加剂。所述负极板包括Co的含有量在2.0质量%以下的氢包藏合金,所述隔板包括具有磺酸基的纤维。所述碱性电解液每1升含有0~1克当量的氢氧化钾、5~7克当量的氢氧化钠和0.3~1.3克当量的氢氧化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94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