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皮肤护理用品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39906.8 | 申请日: | 200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武田昌信;莲井卓宏;松本尚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5D44/00 | 分类号: | A45D44/00;D03D27/00;D04B1/04;D04B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柏楠;陈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皮肤 护理 用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纳米纤维的皮肤护理用品。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皮肤护理”是使全身的皮肤清洁和再生,所述“皮肤护理用品”为通常用于该目的的用品。
背景技术
在面部清洗过程中有效去除诸如化妆品和皮脂等废物对于维持和促进肌肤健康以及对于防止例如痤疮和丘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难仅仅通过一般的面部清洗去除存在于皮肤的毛孔和皱纹深处中的废物。另外,尽管随着近来生产技术的发展已开发出的“防水化妆品制剂”和“防水型防晒剂”在持久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它们在面部清洗和清洁期间的去除仍是问题。开发出许多用于去除这些化妆品制剂的清洁露,但是即使用清洁作用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清洁油甚至在现在实际上也难以去除毛孔中的化妆品制剂和皮脂污物。另外,近来在市场上有许多不仅施用于面部而且施用于全身、特别是施用于腿部和胸部以产生迷人效果的化妆品制剂,这些制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常已知将采用超细纤维的皮肤护理用品,例如在面部清洗期间部分地,用作提高清洁效率的手段。
例如,采用细度为0.001-1分特的超细纤维的皮肤护理用品已被公开(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其清洁效果基于通过所述超细纤维中的细小空间的皂液所产生的细微泡沫(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第0020段),这类用品仍然不足以完全去除高度持久的化妆品制剂等。
另外公开了直接用细度为0.001-1分特的超细纤维擦去污物和老化角质的皮肤护理用品(例如专利文献2和3)。然而,通过直接用细度为0.001-1分特的超细纤维揉搓皮肤而擦去污物和老化角质层的上述方法会对皮肤施加过度的刺激和摩擦,从而引起可能关于诸如色素沉着、角质层增厚、以及一些情况中摩擦黑皮病等皮肤问题的顾虑。
如上所述,仍然不存在对皮肤的刺激性低以及对毛孔深处的污物擦拭效率优异的皮肤护理用品,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迅速开发该制品。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No.2004-332149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专利No.2004-329628
专利文献3:日本注册实用新型No.3100954
专利文献4:日本未审专利No.2005-330637
发明概述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情况下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皮肤的刺激性低以及对皮肤的皮沟(sulcus cutis)和毛孔中的污物擦拭效率优异的皮肤护理用品。
[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具有以下方面:
1.起绒织物的皮肤护理用品,所述起绒织物包含数均单丝细度为1×10-8-2.2×10-3分特的热塑性聚合物的纳米纤维的起绒纱线和底纱。
2.方面1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为尼龙。
3.方面1或2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纳米纤维的数均单丝细度为4×10-4分特或更小。
4.方面1-3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起绒纱线为纳米纤维丝束。
5.方面1-4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底纱的单丝细度大于8×10-4分特。
6.方面1-5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底纱的单丝细度大于1×10-1分特。
7.方面1-6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绒头的长度为1-10mm。
8.方面1-7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绒头的长度为2-5mm。
9.方面1-8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绒头丝的尖端被切割。
10.方面1-9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所述皮肤护理用品具有片状和双面绒头。
11.方面10的皮肤护理用品,其中将具有单面绒头的起绒织物相互层叠。
12.制备方面1-11任一项的皮肤护理用品的方法,其包括通过用溶解所述海组分但不溶解所述底纱的液体处理具有由海组分和岛组分构成的聚合物合金纤维的起绒纱线的起绒织物而形成数均单丝细度为1×10-8-2.2×10-3分特的纳米纤维的步骤。
发明的有利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99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