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驱动器和使用该LED驱动器的显示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1441.X | 申请日: | 2006-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5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江崎刚;千田泰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9G3/20;G02F1/133;G09G3/34;G02F1/13357;H01L3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进桂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驱动器 使用 显示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LED(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进行控制的LED驱动器及使用该LED驱动器的显示设备,更具体地,涉及对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控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不仅广泛用作静止图像显示装置(例如,移动电话终端、数码相机等中的显示装置),还用作运动图像显示装置(例如,家用电视机中的显示装置)。对于改进液晶显示设备的运动图像可见度的需求不断增长,更不用说图像质量的提高和可再现色彩数量的增加。
改进液晶显示设备的运动图像可见度的关键在于如何减轻由液晶显示设备独有的保持型显示所引起的模糊图像现象(所谓的余像现象)。
为了减轻上述余像现象,常规上采用在每次输入一帧的图像信号时进行全屏黑显示的信号处理(所谓的黑插入)。
在传统液晶显示设备中,使用对液晶板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装置(微型计算机或LCD(液晶显示器)驱动器),仅在一帧中的预定时段中插入全屏黑显示信号而不是原始图像信号,来实现上述黑插入(见图6A和6B)。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其他现有技术,公开并提出了多种液晶显示设备,这些液晶显示设备通过对照射液晶板的光源执行开关控制(例如,参见专利公开1到3)而不是通过对液晶显示板的驱动进行控制,执行上述黑插入。
专利公开1:JP-A-2001-125066
专利公开2:JP-A-2004-301984
专利公开3:JP-A-2002-34359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的确,采用上述传统液晶显示设备,可以减轻余像现象,以提高运动图像可见度。
但是,如图6A和6B所示,在上述传统液晶显示设备中,需要在每一秒对几十个帧图像信号中的每一个执行上述黑插入,这给显示控制装置(微型计算机或LCD驱动器)带来沉重负担。此外,通过控制液晶板的驱动来执行黑插入的传统配置需要超速的高亮度液晶板,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本增加。
在专利公开1到3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因为可以通过对照射液晶板的光源执行开关控制来实现上述黑插入,所以不一定需要超速的高亮度液晶板,从而可以防止成本增加。
但是,在专利公开1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光源的开关控制是使用原本应该专用于对液晶显示板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装置的部分功能(显示控制设备)来执行的。如上所述,这给显示控制设备带来沉重负担。此外,在专利公开1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因为在光源的开关控制中控制反相器电路,所以开关操作中光源的响应不一定很快,从而黑插入可能严重降低光源的亮度。
此外,在专利公开2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光源的开关控制是使用原本应该专用于对液晶显示板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装置的部分功能(定时控制器)来执行的。如上所述,这给定时控制器带来沉重负担。此外,在专利公开2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每N帧插入一个黑帧(或多个黑帧)。因此,相比于对所有帧中的每一帧执行黑插入的液晶显示设备,专利公开2的液晶显示设备在减轻余像现象(从而在提高运动图像可见度)方面似乎稍逊一筹。此外,在专利公开2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如上所述,因为在光源的开关控制中控制反相器电路,所以开关操作中响应不一定很快,从而黑插入可能严重降低光源的亮度。
相反,在专利公开3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光源的开关控制是根据从图像信号分离的垂直同步信号执行的,从而不一定会增加显示控制装置(液晶板控制电路)的负担。但是,在专利公开3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同样如上所述,因为在光源的开关控制中控制反相器电路,所以开关操作中响应不一定很快,从而黑插入可能严重降低光源的亮度。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ED驱动器及使用该LED驱动器的显示设备,该LED驱动器能够增强显示设备的运动图像可见度,而不会给显示控制装置(微型计算机或LCD驱动器)带来更重负担。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罗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14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