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固性树脂组合物、热固性树脂组合物溶液、成膜材料及它们的固化产物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2451.5 | 申请日: | 200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9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内田博;东律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18/08 | 分类号: | C08G18/08;C08G18/69;C08G18/65;C08G18/44;C09D175/04;C08L6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柏楠;于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固性 树脂 组合 溶液 材料 它们 固化 产物 | ||
1.一种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
(A)含羧基的氨基甲酸酯树脂,其通过使用如下组分作为原料反应制 备:
(a)聚异氰酸酯化合物,
(b)多羟基化合物和
(c)含羧基的二羟基化合物,
(B)固化剂,
其中所述多羟基化合物(b)是选自组(I)的多羟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 种和选自组(II)的多羟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组(I):聚碳酸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
组(II):聚丁二烯多元醇、两端都具有羟基的聚硅氧烷、含有18-72个 碳原子并且氧原子仅存在于羟基中的多羟基化合物,
其中组(I)和(II)的多羟基化合物的重量比组(I)/组(II)为1/50-50/1,
所述含羧基的氨基甲酸酯树脂(A)具有1,000-100,000的数均分子量和 5-120mg KOH/g的酸值,
所述含羧基的二羟基化合物选自2,2二羟甲基丙酸、2,2-二羟甲基丁 酸、N,N-双羟基乙基甘氨酸和N,N-双羟基乙基丙氨酸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除了异氰酸酯基团中的碳原子之外具有6-30个碳原子的脂环族 化合物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a),
固化剂(B)为环氧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酯多元醇为聚内 酯多元醇。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基的氨基甲酸酯树 脂(A)是通过另外使用(d)单羟基的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基的氨 基甲酸酯树脂(A)是通过另外使用(e)单异氰酸酯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的。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 羧基的氨基甲酸酯树脂(A)是通过使用组(I)的多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 的氨基甲酸酯树脂和使用组(II)的多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的氨基甲酸 酯树脂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基 的氨基甲酸酯树脂(A)是通过具有异氰酸酯端基的一种氨基甲酸酯树脂与 具有端羟基的另一种氨基甲酸酯树脂相互反应得到的嵌段氨基甲酸酯树 脂,其中所述具有异氰酸酯端基的一种氨基甲酸酯树脂是通过使用组(I)或 组(II)的多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的,所述具有端羟基的另一种氨基甲酸 酯树脂是通过使用组(I)和组(II)中另外一组的多羟基化合物制备的。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基 的氨基甲酸酯树脂(A)是通过使用组(I)或(II)的多羟基化合物开始反应,并 且在多羟基化合物的羟基转化率变为50%或更高之后,进一步使组(I)和组 (II)中另外一组的多羟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的。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基 的氨基甲酸酯树脂(A)是通过使用组(I)和(II)的多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开始 反应得到的。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聚异氰 酸酯化合物(a)是至少一种选自下组的化合物: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 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亚甲基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氢化的1,3-苯二甲撑 二异氰酸酯和氢化的1,4-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 基的二羟基化合物(c)是2,2-二羟甲基丙酸和/或2,2-羟甲基丁酸。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单羟基化合物(d) 是至少一种选自下组的化合物: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 异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羧 基的氨基甲酸酯树脂(A)具有3,000-50,000的数均分子量,和10-70mg KOH/g的酸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245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