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柱塞泵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2861.X | 申请日: | 200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0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C·帕布斯特;M·穆诺兹格雷舒克纳;C·多伯舒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1/053 | 分类号: | F04B1/053;F04B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若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柱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柱塞泵。
背景技术
这种多柱塞泵被公开在例如DE 103 53 834 A1中。这种多柱塞泵被用于,例如汽车中制动系统内的压力形成。已公开的多柱塞泵具有2个偏心轮,它们被设置在一行里,且各自驱动三个柱塞泵。因此柱塞泵被设置在处于偏心轮高度的两个平行的平面里。因此配属于每个偏心轮的柱塞泵被彼此以不同的角度设置在偏心轮四周。为了防止压力波动,因此第一偏心轮的2个柱塞泵被连接在第二偏心轮的1个柱塞泵一起,而第二偏心轮的2个柱塞泵被连接在第一偏心轮的1个柱塞泵一起。因此偏心轮被设置成相互扭转了大约150°的角度。然而,这也表明了,一方面这种多柱塞泵的生产成本非常大,因为多个低压管路和高压管路必须被装入一个共同的壳体中。此外,由于柱塞泵的排列,在发动机和偏心轮轴的轴承上产生了多变的机械力。此外,那里所推荐的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在第一和第二压力回路的孔的液压长度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现有的在多柱塞泵中的不同的压力形成时间。
发明内容
相反,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柱塞泵,它包括壳体、带有多个用于给第一压力回路供压的柱塞泵的第一泵单元、带有多个用于给第二压力回路供压的柱塞泵的第二泵单元、驱动装置以及带有第一偏心轮和第二偏心轮的偏心轮单元,其中第一和第二偏心轮驱动多个柱塞泵,并且其中第一和第二泵单元分别具有可以由第一偏心轮驱动的至少一个柱塞泵和可以由第二偏心轮驱动的至少一个柱塞泵,根据本发明,由第一偏心轮所驱动的柱塞泵被设置成分别平行于由第二偏心轮所驱动的柱塞泵,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泵单元分别具有三个柱塞泵,并且第一泵单元的2个柱塞泵和第二泵单元的1个柱塞泵被配属于第一偏心轮,第一泵单元的1个柱塞泵和第二泵单元的2个柱塞泵被配属于第二偏心轮。其确保了驱动轴和放置驱动轴的轴承上的均匀的循环的负荷。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噪音,并且特别是可以实现无波动的输送。从中得出,被提供的根据本发明的多柱塞泵可以更简单、成本更低。因此这根据本发明实现了,第一泵单元的每个柱塞泵被设置成平行于第二泵单元的一个柱塞泵。从而确保了,第一和第二泵单元的柱塞泵被同样安装。由此避免了,由于柱塞泵的不同排列而在驱动轴和轴承上产生多变的机械力。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泵单元的柱塞泵的平行排列产生了减少的方向数量,在这些方向上必须被生产和安装。从中得出,该平行的排列还可以确保,第一泵单元的和通往第一泵单元的管路的管路长度以及第二泵单元的和通往第二泵单元的管路的管路长度可以被做成一样长。这有很大的优势,由此可以实现不同的压力回路中动作时间相同,该时间各由第一和第二泵单元提供。因此压力回路可以,例如不用绕弯路被直接连接在每个压力回路中的高压阀一起。
首先,第一和第二泵单元各包括三个柱塞泵。这些柱塞泵首先各自以120°的角度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偏心轮上。
其他的优势在于,这两个压力回路现在也可以被做成液压对称,这使得生产进一步的简单化。因为根据本发明的多柱塞泵首先被投入于汽车使用,所以是大批量产品,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柱塞泵的平行排列产生了巨大的节大约潜力。
其他优先选择的是第一和第二偏心轮被设置成相互扭转了一个角度。此处特别优先选择的角度是大约150°。
为了获得特别紧凑的排列和实现多柱塞泵壳体中尽可能短的管路路程,第一泵单元的柱塞泵被设置在多柱塞泵的第一半部分内,而第二泵单元的柱塞泵被设置在多柱塞泵的第二半部分内。
特别优先选择的是,泵单元的柱塞泵在一个半部分内被设置成大约120°的角度。这提供了非常紧凑的结构。
附图说明
接着参照随附的附图详细的说明本发明。附图示出:
图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柱塞泵的图解透视图
图2图解俯视图,其说明了第一和第二泵单元的柱塞泵的排列
和
图3具有按照本发明所述多柱塞泵的制动装置的图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至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多柱塞泵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28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