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3341.0 | 申请日: | 200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2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谷泰司;小牧弘之;新美庆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峥;刘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控制 装置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39130要求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根据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展开气囊的控制装置,特别地,涉及采用电子安全技术的气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对汽车的安全的意识的提高,用于在碰撞时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被装载到车辆上,特别是对于驾驶席、副座席气囊,已成为在所有车辆上标准装备的。在控制这样的气囊的展开的装置中,为了确保其动作的可靠性,采用了与主要(点火系统)的加速度(G)传感器独立地设置检测碰撞的其它机械式加速度传感器(安全传感器),并且只有在两者都检测到碰撞时才输出气囊展开许可信号的所谓安全系统(例如,参照特开2002-347569号公报)。
最近,开发了一种电子式安全系统,其采用能够进行前后、左右方向的碰撞检测的电子式2轴G传感器以替代机械式安全传感器,进而设置安全传感器用的碰撞判定逻辑IC或微型计算机,可以进行高性能的碰撞检测(例如,参照特开2004-276811号公报)。在该系统中,采用处理点火系统的G传感器的输出以进行碰撞判定的主微型计算机和处理安全传感器输出以进行碰撞判定的副微型计算机的2个CPU构成,使得在双方的微型计算机上的失控的影响不会波及另一个微型计算机。
图1是示出现有的气囊ECU的概略构成的框图。在图中,1是电子式的主G传感器,2是电子式的安全G传感器,例如,用检测前后、左右的碰撞方向的2轴G传感器构成。3是根据主G传感器1的输出进行前突碰撞判定以形成点火指令的主微型计算机,在此,所形成的点火指令,通过串行通信,载着应点火的通道的指定信息发送到综合ASIC 5。在此,所谓通道的指定信息是指定车辆上搭载的多个气囊之中与碰撞形式对应地应展开而被选择的气囊的信息。
副微型计算机4根据安全G传感器2的输出,进行前突安全判定、前侧突碰撞判定,形成安全ON/OFF指令。安全ON/OFF指令载着应解除或设定安全状态的通道的指定信息,通过串行通信发送到综合ASIC 5。另外,主微型计算机3和副微型计算机4被构成为都具备故障诊断功能,经常监视气囊ECU是否在正常地动作。
综合ASIC 5包括:接收来自主微型机算机3的点火指令的点火序列接收部6、接收来自副微型计算机4的安全ON/OFF指令的安全序列接收部7和点火电路8。点火电路8具有气囊个数(通道个数)量的电路8、8’、8”、......,并控制外部电源向与各自的电路连接的爆管(squib)9提供点火用的电力。
点火序列接收部6具有:串行通信电路6a、逻辑门6d、6e、6f以及锁存电路6g、6h,其中串行通信电路6a通过串行通信接收从主微型计算机3发送的点火指令,进行解码,并将其分离成每个通道的Hi侧ON指令、Lo侧ON指令。此外,串行通信电路6a具有将指令的数据比特保持不变地向主微型计算机机3方向回送的功能。通过向逻辑门6f导入来自主微型计算机3的点火用确定信号,并将其输出导入锁存电路6g、6h,从而锁存从逻辑门6d、6e输出的点火请求,并形成点火信号。6i是通电定时器,用于在经过既定的时间时强制性地将根据点火指令形成的点火信号设为OFF。这是为了防止在由于例如碰撞而对气囊通电并展开气囊后还无用地进行通电而设置的。
安全序列接收部7具有串行通信电路7a,其通过串行通信接收从副微型计算机4发送的安全ON/OFF指令,并进行解码,将其分离成每个通道的安全ON/OFF指令B、B’、串行检查指令S。串行检查指令S是用于使各个通道的ON/OFF状态(安全信号)回送的指令。
点火电路8具有:输入作为点火序列接收部6的输出的点火信号和作为安全序列接收部7的输出的安全信号的第1、第2与(AND)门8a、8b,以及根据这些AND门输出进行ON、OFF控制的第1、第2晶体管8c、8d。晶体管8c、8d经由气囊的爆管9串联地连接在电源与接地之间。因此,只有在向AND门8a、8b输入用于解除安全状态的(安全ON)信号和点火信号时,第1、第2晶体管8c、8d才导通,向爆管9提供电力,使气囊展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天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3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束线排布结构
- 下一篇:蜂窝系统、基站及移动台、以及通信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