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结构体、电池组、以及搭载这些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3989.8 | 申请日: | 200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3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恭一;安部孝昭;斋藤崇实;岛村修;保坂贤司;佐藤一;堀江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4/02;H01M2/16;H01M4/58;H01M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结构 电池组 以及 搭载 这些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结构体,更详细地说,涉及散热性或防振性优异的电池结构体。
背景技术
在各种各样的二次电池中,引人关注的是能量密度、输出功率密度优异的双极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记载为双极电池)。双极电池如日本特开2000-100471号公报所公示的那样,具有双极电极和隔膜交替层叠的构造,该双极电极按照正极活性物质层、集电体、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这样的顺序层叠而形成。
应用于车辆等移动体的双极电池的各构成元件被设计成: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相比,隔膜的厚度非常薄。这是因为:在双极电池本身的有限的厚度中,通过使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所占的比例为最大限度,从而使其高容量化、高功率化。
可是,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因放热量较大,因而使它们的比例变大的话,热量易在电池内部累积,容易产生电池所含的电解质等的劣化的问题,成为降低输出功率、或降低耐用年数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者,目前的双极电池在结构上容易受到振动的影响,存在振动使得构成双极电池的各层间易解离的问题,这也成为降低输出功率、或降低耐用年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着眼于双极电池的各构成元件的“厚度之比”,发现目前优选的各构成元件的厚度之比容易在电池内部累积热量、或易受振动的影响,反而会导致电池的输出功率降低,并完成了本申请发明。
即,本发明通过下述双极电池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特征在于,具有:双极电极,其在集电体的一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在另一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形成;隔膜,其与前述双极电极交替层叠地形成,在包含相邻的前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前述隔膜、以及前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构成的单电池层中,前述隔膜的厚度相对于前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0.68倍以上、不足1.0倍,相对于前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0.68倍以上、不足1.0倍。
附图说明
图1为双极电池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为目前的双极电池的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3为将电池元件质点弹簧模型(mass spring model)化的图。
图4为单电池层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5为目前的双极电池的单电池层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为双极电池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双极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双极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9表示将图6所示的双极电池放入电池盒的电池组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池组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电池组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并联连接6个图9所示的电池组组件的电池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车辆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15、比较例1的振动传递率-频率图。
图17为实施例15、比较例1的时间-温度图。
图18表示测定实施例1~6、比较例1~2中制作的双极电池的平均降低量的结果。
图19表示测定实施例1~6、比较例1~2中制作的双极电池的共振位移量的结果。
图20表示测定实施例7~13、比较例3中制作的双极电池的平均降低量、共振位移量、以及热上升和散热时间的结果。
图21表示测定实施例14、比较例4中制作的双极电池的平均降低量、共振位移量、以及热上升和散热时间的结果。
图22表示测定实施例15、比较例5中制作的双极电池的平均降低量、共振位移量、以及热上升和散热时间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如图1所示,是一种双极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双极电极16,其在集电体11的一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在另一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3而形成;隔膜14,其与前述双极电极16交替层叠地形成,在包含相邻的前述正极活性物质层12、前述隔膜14、以及前述负极活性物质层13而构成的单电池层15中,前述隔膜14的厚度相对于前述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厚度为0.68倍以上、不足1.0倍,相对于前述负极活性物质层13的厚度为0.68倍以上、不足1.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39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产生氢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恒温试管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