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OETO方法的弹性纤维的开卷机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5167.3 | 申请日: | 2006-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1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尹键涌;姜渊秀;徐昇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晓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1H9/00 | 分类号: | D01H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军;张颖玲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oeto 方法 弹性 纤维 开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越端退绕(OETO)装置和一种弹性纤维的开卷方法。
背景技术
因其粘结力强,诸如聚氨酯纤维之类的弹性纤维在其自圆筒状的卷筒(卷装件)开卷时在摩擦力和张力中产生大的振动。因此,自卷装件外层区域开卷的纤维部分明显与自卷装件内层区域开卷的纤维部分性能不同,导致成品不均匀。换句话说,一直存在弹性纤维的性能依其卷装件的卷绕区域而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提出了一种自卷装件开卷的弹性纤维的重绕技术。不过,该方法需要附加的重绕过程,导致生产率低且制造成本高。
美国专利号6,676,054披露了一种纤维的开卷方法,包括根据纤维的粘性值控制自纤维卷装件至纤维导向器的距离的步骤。具体而言,对于粘性为2g以上的纤维,距离至少为41cm,对于粘性为7.5g以上的纤维,距离为71-91cm。不过,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只要粘性值变化,距离就必须间断而麻烦地操纵,导致生产率低。
此外,已经采用了这样一种制备低粘性弹性纤维的方法,即,给弹性纤维的原始聚合树脂增加防粘剂,例如脂肪酸金属盐,如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硬脂酸钠,随后对合成的树脂进行纺丝。不过,由该方法获得的纺成的弹性纤维在向下开卷时因气胀现象产生频繁割丝的问题。
因此,一直需要研发一种改进的适用于开卷其内加有防粘剂的弹性纤维的开卷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空间的OETO型开卷装置,其能容易地自卷装件开卷弹性纤维,而不会产生不理想的大张力变化和割丝。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所述装置开卷弹性纤维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弹性纤维的OETO(越端退绕)开卷装置,其包括:
(A)构架;
(B)通过卷装件支座固定在所述构架上的纤维卷装件和备用卷装件;
(C)自纤维卷装件开卷纤维的从动退绕辊;以及
(D)静态导向器,其具有将自纤维卷装件开卷的纤维引导至从动退绕辊的孔口,所述静态导向器安置在构架上,于是自静态导向器的进口至纤维卷装件的静态导向器面对侧的中心的距离(d)在25-38cm的范围内,而纤维卷装件的静态导向器面对侧的中心与备用卷装件之间的距离(R)则在25-50cm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和特征将自下面结合附图的本发明的说明中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OETO开卷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静态导向器(6)与纤维卷装件(4)之间的距离(d)和纤维卷装件(4)与备用卷装件(1)之间的距离(R)的示意图;
图3和4示出了本发明开卷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1:备用卷装件
2:卷装件支座
3:连接纤维卷装件和备用卷装件的纤维
4:纤维卷装件
5:自纤维卷装件开卷的纤维
6:静态导向器
7:辊子导向器
8:从动退绕辊
9:卷取辊
10:张力计
100:构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弹性纤维的OETO开卷装置的示意图。参见图1,由纤维(3)(弹性纤维)彼此连接的备用卷装件(1)和纤维卷装件(4)通过固定在构架(100)上的卷装件支座(2)根据预定的结构定位。自纤维卷装件(4)开卷的纤维(5)随后顺序地通过具有孔口的静态导向器(6)、视需要选择的纤维绕其以约90度弯曲的辊子导向器(7)、从动退绕辊(8)、视需要选择的几个辊子导向器(图1未示出)、张力计(10)以及卷取辊(9)导引。
静态导向器(6)一般是内表面由具有优良耐磨性和低摩擦的陶瓷材料制成的孔口。为了达到最大程度地减小本发明开卷装置的占用空间的目的,辊子导向器(7)通过静态导向器(6)将纤维导出来以绕着构架以直角移动。本发明的开卷装置还可包括位于辊子导向器(7)与从动退绕辊(8)之间的辊子型磁性张紧器,其有助于防止自卷装件向下开卷纤维而因气胀现象割丝。从动退绕辊(8)以各种开卷过程中使用的传统速度转动,且速度可根据纤维的张力值或理想的拉伸比调节。卷取辊(9)可作为其一部分位于开卷装置内部,通常以高于从动退绕辊(8)的速度转动,从而提供理想的牵伸。本发明的开卷装置还可在从动退绕辊(8)与卷取辊(9)之间包括各种形式的几个辊子导向器,从而实现理想的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晓星株式会社,未经晓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51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