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流子电机定子端盘和整流子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7292.8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1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A·宾德;P·厄查;M·伊瓦纳克;J·默尼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BSH博施及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52 | 分类号: | H02K3/5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若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流子 电机 定子 | ||
1.一种用于整流子电机(1)的定子叠片组(2)的定子端盘,这 种定子端盘具有连接终端(11),连接终端(11)具有连接元件(24, 38,39,40,41)和插槽(27,28),连接元件(24,38,39,40,41) 用于连接定子绕组线(51,52,53,531,532,61,62,63,631,632), 插槽(27,28)具有用于容纳并电接触外置的电机连接插头(48)的接 触元件(25),其中每个连接元件(24,38,39,40,41)分别与所配 的接触元件(25)能导电地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定子端盘(10)上只 设置一个连接终端(11),并且为了电接触整流子电机(1)的至少一 个另外的内置的电气组件(13,14,15,31)而在插槽(27,28)中设 置了至少一个配属于该电气组件(13,14,15,31)的接触元件(25), 连接终端在定子端盘上成型。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作为电气组件设 置了电刷(14,15)和/或热感应器(31)和/或转速计(13)。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为整流子电 机(1)的所有内置的电气组件(13,14,15,31)在插槽(27,28) 中设置了接触元件(25)。
4.按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外置的电 机连接插头(48)是多头插头,并且插槽(27,28)用于容纳多头插头。
5.按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为了将 电气组件(13,14,15,31)与其所配属的接触元件(25)连接,连接 终端(11)具有用于连接连接线的连接元件(24,35,42,43,44,45, 46)。
6.按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为了将 电气组件(13,14,15,31)与其所配的接触元件(25)连接而将连接 线嵌入到定子端盘(10)中。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连接线以冲压栅 的形式构成。
8.按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定子端盘 (10)具有用于作为电枢环中热开关(31)的热感应器的容纳处(30) 和/或用于作为在转子(47)和定子叠片组(2)之间气隙中温度传感器 的热感应器的保持部(32)。
9.按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连接终端 (11)在定子端盘(10)上一体地成型。
10.按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在定子端 盘(10)上的定子极(3,4)位置处一体地成型有用于保持极线圈(5, 6)的绕组支承部(16,17)。
11.按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 一个连接元件(24)作为扁插头(35,42,43,44,45,46)或切割夹 紧连接件或焊钩(38,39,40,41)构成。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定子 绕组线(51,52,53,531,532,61,62,63,631,632)的连接元件 (24)为焊钩(38,39,40,41)并且/或者用于连接电气组件(13, 14,15,31)的连接元件(24)为扁插头(35,42,43,44,45,46)。
1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构造插入件 (23),所述插入件(23)具有端子接线片(24)形式的连接元件和接 触销(25)形式的接触元件,使得端子接线片(24)与其所配的接触销 (25)通过金属桥(26)连接。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插入件(23) 嵌入到连接终端(11)之中。
15.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端盘,其特征在于,连接终端(11) 为了配设插入件(23)而两部分地构成,且这两部分(18,19)可以通 过止动元件(20,21)彼此卡锁和/或可以彼此粘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SH博施及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未经BSH博施及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729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代码管理系统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