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8688.4 | 申请日: | 200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6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A·斯内顿;J·-A·厄斯特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因诺斯佩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75/04 | 分类号: | C10G75/04;C10G31/00;C08L6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锴;林森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原油或老化原油残油的处理方法。该方法使用原油或 老化原油残油,使其用于提供适于销售的稳定的重质燃料油混合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使用添加剂用于使原油或老化原油残油与轻质烃物流混 合以提供适于销售的稳定的重质燃料油混合物的应用。这些可用于炉 子应用、锅炉燃料、船用燃料、船用燃料或用于船用燃料的混合组分、 或沥青。
添加剂的存在使得可以用轻质组分稀释该油或废残油,否则其会 造成沥青烯的絮凝和之后产物分离为两相。沥青烯的絮凝产生了一些 问题,例如储罐中的淤泥、分离器中的矿渣、过滤器的堵塞、加热器 中的沉淀和不完全燃烧。
添加剂的添加导致老化废原油的储存稳定性得以提高,例如如使 用ASTM D7061通过Turbiscan所测定,使其与轻质馏分混合而不会 发生相分离。
发明背景
找到使用精炼厂和其它石油基废物的使用方法是值得考虑的问 题。目前可用的方法会是昂贵的、耗时的和效率低的。现有技术中已 经描述了一些用于此目的的方法。
US4990237公开了通过离心、挥发、冷凝和通过沉淀分离从废油 泥中回收油的方法。
US4897205包括通过使用蒸汽和再循环溶剂处理石油泥以降低 粘度然后通过沉淀分离固体和液体组分的方法。WO02/10293中提供 了其它实施例。
沥青烯是原油的组分。其包含多种结构,特别是高分子量、稠环 芳香族组分,可能包含杂原子,例如O、N和/或S。由于其非常复杂, 因此沥青烯通常根据溶解性限定,例如可溶于苯而不是n-戊烷。
在原油和源自原油的产品(例如重质燃料油、残余燃料油、Bunker C或船用燃料)的开采、精炼、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沥青烯可能沉淀, 且存在潜在的问题。
根据该油的最终用途,由于沥青烯在阀门和管道中和在热表面 (例如热交换器)上的沉淀会发生问题。在传质中,沥青烯的沉淀会 导致燃烧不良、处理和储存问题。
为了降低重质和残余燃料油的粘度,有时会用溶剂稀释。此处, 沥青烯的沉淀可能也会破坏油的处理和储存。
沥青烯分散剂在上述应用中的使用是已经已知的。例如 CA2029465和CA2075749描述了烷基酚-甲醛树脂与亲水性-亲脂性 乙烯基聚合物相结合。
本发明减轻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原油或老化原油残油的处理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a)将该油或残油与酚醛树脂和稀释剂接触,以提供 稀释的经酚醛树脂处理过的油或残油;和(b)非必要地从该稀释的 经酚醛树脂处理过的油或残油中去除固体材料。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由此处所限定的方法制备的经处理的 原油或经处理的老化原油残油。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包含由此处所限定的方法制备的经处 理的原油或经处理的老化原油残油的残余燃料油、锅炉燃料、船用燃 料、Bunker C、用于船用燃料的混合组分或沥青。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酚醛树脂用于提高原油或老化原油残 油的稳定性的应用。
在后附权利要求中限定了本发明的其它方面。
令人惊奇的是,在用于从原油或老化原油残油(残余沥青)中回 收残油燃料油的申请中,已经发现在该方法过程中使用添加剂可以用 轻质组分稀释原油或老化原油,否则将会造成沥青烯的絮凝。该添加 剂的引入能够由这种类型的材料制备适于销售的稳定的重质燃料油 混合物。
我们认识到酚醛树脂改进了油或残油的储存稳定性、相容性和/ 或沥青烯和该油或残油之间的相容性。特别地,我们认为本发明所需 要的酚醛树脂的加入可以提高原油的“重质燃料油”组分和其它组分 (例如稀释剂)的相容性。因此,将稀释剂添加到残油中没有观察到 任何问题。相反,当没有添加剂的残油与稀释剂(例如较轻的原料) 混合时观察到了稳定性问题。
原油
将认识到术语“原油”是指未精炼的原油,即包含其所有馏分的 原油。
在一个方面,该原油是重质原油。重质原油理解是指具有API 比重小于28度的原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因诺斯佩克有限公司,未经因诺斯佩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86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